在一连串长而枯燥的心肺声音数据中,异常杂音究竟是哮喘发作的前兆,还是慢阻肺的“提示音”?过去,医生只能在病患症状发作时给出专业意见,而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疾病发作之前是否就能听音分辨疾病?这是阿斯利康正在钻研之事。
连续成功举办两届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迎来了第三届“云端峰会”。今年,全球跨国制药巨头阿斯利康首度亮相,这是人工智能与医疗产业走到融合深处的必然。文汇记者专访了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他坦言,上海在阿斯利康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用AI“望闻问切”,“我们充满好奇”
中国传统医学中有“望闻问切”的基本手法。闻,即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而在人工智能时代,AI赋予了“闻”更为广域的可能。现实中,如果肺部有异常杂音,它预示着有炎症,哮喘发作、慢阻肺、肺气肿、支气管炎发作都会让肺部发出杂音。以往,人们不去搜集这些声音,不知道疾病是哪个疾病正在“敲门”,如果可以搜集24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声音数据,与临床的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未卜先知”。
“阿斯利康对这些新技术在医疗场景中的应用充满好奇。”王磊认为,现在当传感器贴到衣服上,CT变得越来越清晰,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技术去捕捉声音和图像的数据,收齐心肺的声音,“对于这些声音数据的分析,至少可以做两件事,第一,未来当你讲话时,医生就能知道你有什么样的疾病,第二,为药物做更好的知道,用完药之后,这些不和谐的声音是否会消失,患者什么时候算真正痊愈,这些都是我们非常希望了解的。”
声音的作用不止于此。目前阿斯利康已经与科大讯飞等国内语音方面领先的AI公司产生合作,开发慢阻肺方面的对答机器人,让它线上能打电话,问诊常见的问题和病人、跟踪患者的随访。王磊认为,当搜集了足够的数据之后,人工智能可以包揽99%的患者常见问题,让医生和护士的时间集中在更有意义的疑难杂症上。
新药发明背后有处处有“AI能量”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未退去,人工智能可在多大程度上助力医学早日找到“药到病除”的解决方案,是上海这个顶级AI盛会上被关注的话题。
王磊坦言,对于新冠肺炎病毒来说,病毒很狡猾,不断变异,这意味着无法通过一个抗体来抓住它,而调和抗体(抗体的鸡尾酒疗法)如果仅靠人工来查找,速度进展会很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把各种抗体都拿来筛选,加快找到对病毒有效而且能出大分子的抗体药物,尽早阻断病毒的复制。
“人工智能在药物开发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场景,可以实实在在惠及‘AI+医疗’。”王磊表示,目前,阿斯利康在筛选药物的时候,已经开始使用一些人工智能技术来代替简单重复的低水平劳动,“以往50多个科学家需要花费几百天才能筛出三个分子,不仅效率很低,而且还要为此搭建几千人的庞大研发队伍,提高了药物研发的成本,而现在科学家能通过计算机搭好分子结构,然后用AI技术来模拟实验,大大提高研发新药的效率和速度。”
据悉,阿斯利康目前已和几家顶尖的人工智能公司进行合作,虽然人工智能本身还不具备产生新药的能力,但无论在新药研发、药物生产,还是临床筛查、诊断,或是到医院看病付钱,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个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海“生态圈”更侧重人工智能技术
去年,阿斯利康与上海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将现有阿斯利康上海研发平台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并成立AI创新中心,落户静安区。王磊透露,明年阿斯利康上海AI创新中心有望启用,全面打造覆盖从研发、生产、运营到商业化全程,以最新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医疗服务的新业态。
王磊介绍,阿斯利康正在搭建的无锡、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六个生态圈中,定位各有不同,其中广州更加侧重精确医疗、生物标记物、基因数据库等精确医疗,而上海AI创新中心更加侧重于吸引AI技术,“因为上海汇聚了很多优质的人工智能公司”。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上,阿斯利康将携手合作伙伴在线推出14大诊疗一体化全病程管理解决方案,发布未来深入探索的十大AI+医疗应用场景,并面向全球招募合作伙伴。王磊说,从目前的合作来看,同一件事情很可能会涉及到10个合作伙伴,除了药企外,还可能包括硬件、芯片、传感器等等,“我们希望在上海的AI创新中心里打造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室,发出召集令,让各个人工智能相关的公司和我们一起来开发这十大AI加医疗的场景,助力中国医疗创新事业发展。”
作者:徐晶卉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