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整整过去了10年。当年脍炙人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今天正待开启新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愿景,也是一句鞭策。其实,长久以来都有一问:城市天然等同于美好吗?
并不。历史上的中外城市,也曾因过度偏重物质、一味追求扩张、片面追求“速率”等走过弯路、产生过“城市病”,甚至给人的生存、成长与发展带来威胁。
也正是有了各种摸爬滚打、经验教训之后,人们日益深切地认识到,美好的城市一定是把握人本价值、彰显人性光辉的城市,是将“人”作为重要尺度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前提,是“处处围绕人、时时为了人”。
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强调上海要让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努力方向,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人”字贯穿始终,是一个“文眼”,也一再提示我们人民城市应当彰显的人本价值。
上海的“一江一河”,常常被视作“人本”的样板。业已完成的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和正在推进的苏州河沿岸42公里公共空间贯通,都耗费无数精力,亦需攻克诸多关卡,但再吃力也要下决心贯通、下决心开放,就是为了让高品质空间向普通人敞开、为所有人共享,用实实在在的可到达、可亲近、可感知,让“母亲河”三个字实至名归,让“人民城市”实至名归。
一座彰显人本价值的城市,理当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这是空间营造的尺度,是改进服务管理的标尺,是创造城市公共品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进一步说,“最好的资源”,是空间、是服务、是政策、是产品,更是深层的环境和氛围,是一座城市骨子里对“人”的尊重。
正如市委全会强调的,人本价值,应当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
“人民”,不是停留于纸面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各有不同的习惯、诉求、期望、专长、难处,一座“人民城市”,对此应当有充分的考量。“以人为尺度”,也不是简单宣示,而应当体现在具体的城市事务中,并且与时俱进,精准适应时代变化。
比如更优质的民生供给,就绝不只是单向度、无差别的“给予”,而应当基于对需求的充分体认、对差异的充分把握;“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对城市治理者来说,不只是一个“舍不舍得”的问题,更是“善不善于”的问题——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全周期、全方位的供给与服务,都牵涉到一系列复杂难题,需要有通盘考量、精准施策的底气和智慧。
这些年,人们常常探讨城市的“温度”。“有温度的城市”,一定是人性化的城市,其背后,是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气度,是在细节中展现出的人文关怀,也是对一些矛盾冲突的巧妙平衡。
比如城市发展中老生常谈的“快慢”问题,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否仍保护一部分人“慢慢走”的自主权利?新事物新模式席卷社会的同时,是否为看似“落伍”的人群留一片天地?众声喧哗中,能不能抽身去听听“沉默的少数”发出的声音?不同命运的人生,又能否拥有自我实现的机会和舞台?
以人为尺度的城市,需要回答好这样的问题,尊重每一个个体、呵护每一种梦想,并努力让人在城市中找到栖居之地、奋斗之地、圆梦之地。
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正是“人本价值”的核心要义,也是人民城市真正的“诗意”。
编辑:孙欣祺
来源:上观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