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剪纸非遗传承人
为上海非遗购物节打CALL
看海派剪纸翻飞出世间百态,
尝一尝飘香百年的乔家栅糕团,
品一品纯净内敛的古朴沉香,
赏流淌于海派旗袍的浪漫“丝韵”
……
准备好与非遗传承人一起,开启一场串联历史与现代的非遗之旅了吗?
在6月13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首届上海非遗购物节即将拉开大幕。徐汇区文旅局在抖音等平台当天推出“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非遗云旅游直播,两位文旅达人将带来6小时不间断直播,带领观众走进乔家栅体验中心、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雍荷堂沉香馆、京剧传习馆、上海丝绸公司等5处非遗特色场地,探寻传统非遗、文化传承、时尚设计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羁绊,了解海派非遗文化,感受非遗的魅力。
日前,记者提前探班,带你走进相关非遗传承基地,听听非遗传承人讲述非遗的传承与“活化”。
技艺传承,“吃3年萝卜干饭”是必须的
一张纸,一把剪刀,短短几分钟,纸旋刀转,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鸡应运而生。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剪纸非遗传承人奚小琴现场展示了“上海剪纸”这项非遗技艺,手法之娴熟、作品之精巧令人赞叹。
从1973年拜师工艺美术特级大师“神剪”王子淦学习剪纸算起,奚小琴与剪纸相伴已经40多年。谈起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奚小琴说,近十几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各类讲座、培训、体验活动的举办,越来越多年轻人爱上剪纸,愿意来学习。
“但真正要传承好这项技艺,还得静静心心‘吃3年萝卜干饭’,从方块圆圈开始训练。”虽然剪纸技艺“人气”越来越高,但非遗技艺的传承任重道远。奚小琴认为,年轻人得像她当年一样年复一年进行每天8小时扎实的训练学习,愿意以此为业,才能真正将上海剪纸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这样“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十分难得,奚小琴期待有更多扶持举措来留住年轻人潜心学习。
疫情期间,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关闭了一段时间,非遗产品的参观销售都受到一定的影响。得知此次上海非遗购物节将通过直播带货、线上云游、店铺活动等方式对上海非遗店铺和非遗产品进行线上线下集中展示推介,奚小琴非常兴奋,“给剪纸艺术提供更多空间和舞台与大众接触,这肯定对非遗传承会有极大的推动。”
“传”要原汁原味,“承”要扬长避短
在上海丝绸公司的非遗产品店铺里,讲起丝绸文化,上海丝绸集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东如数家珍。“丝绸有15大类,我们平时耳熟能详的绫罗绸缎其实就是其中4类。”
在传播丝绸文化的时候,李一东发现,当你用珍贵的布料残片向大众展示我国丝绸织造技艺多么精湛,文化多么璀璨,普通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奥妙。于是他进行了大量的复原工作,试图将复原这些布料残片恢复到“产品刚诞生时的样子”。“这一下不得了,颠覆了很多人对丝绸的感知。”说起大家看到复原后产品的反应,李一东掩饰不住地激动。
在李一东看来,传承要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来理解。“传”是客观的,需要原汁原味地将非遗的“原貌”呈现给大家,实事求是不“夹带私货”。“承”则是主观的,需要扬长避短,创新求变,结合传承人自己的理解将非遗文化发扬光大。
他举例说,“海派旗袍”就是在上世纪30年代中西文化杂处的上海诞生的,本身就是“变革”的产物。近百年来,海派旗袍也始终在求新求变求创新。
如何创新?市场需求决定。李一东说,时代在变,眼光在变,观念在变,技术也在变,但创新不是“拍脑袋”,需要时刻洞察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这次非遗日直播活动,上海丝绸公司派出了一位设计师和一位工艺师,用李一东的话说,一位注入创新元素,一位传承工匠精神。“这是传承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
李一东透露,在目前通过电商、短视频等平台推广丝绸文化、带货非遗产品的同时,上海丝绸公司正在探索在线定制等服务,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文:蒋竹云
视频:张挺
剪辑:祁骏
制图/编辑:陈云峰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