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门必戴口罩的城市新文明背后,仍有这样一群困难群众值得聚焦。他们或许是罹患尿毒症需要定期透析治疗的患者,或许是隔天就要去医院产检的孕妇。定期消耗的口罩,也一点点堆起了他们的焦虑。
另一边, 伴随着今年首个寒潮黄色预警的发布,上海市、区两级救助管理机构严阵以待。隔着一层口罩,救助站工作人员呼出热气、费力讲解着相关规定。温热的气体与干燥的罩面一相遇,口罩寿命也因此大大缩减。
不久前,他们都收到了由市民政局工作人员送上的这份特殊礼包,其中不仅有救急口罩,还有他们所需要的消毒液、一次性手套。特殊时期,这份珍贵的“补给物资”不仅让困难群体暖心,也让一线工作者冲向火线时拼劲更足。
让危急时刻冲上火线的战士不必担忧“后方补给”
2月17日凌晨起,上海最低气温下降至零度左右。寒潮与防疫“双碰头”,为本市救助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眼看春节前采购的一批防疫物资就要告罄,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刘晨赶忙拨打起供应商电话。在询问多次都收到“无货源”的回应后,刘晨心慌了起来。
承担日常救助事务的上海市、区两级救助管理站,需要面对流动性大、卫生状况较差的流浪乞讨人员。这也意味着,此时依旧坚守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要面临着比普通人高上许多的传染风险。一只口罩、一套防护服、一次性医用手套,于他们而言,正是“救命物资”。
救助站工作人员要与城管等部门共同上街巡查是否有流浪乞讨人员
刘晨告诉记者,由于这份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平时也会配备消毒液等物资。但无奈,没想到此次疫情来势汹汹,且持续时间如此之长,以致提前采购的防疫物资根本追不上每日庞大的物资消耗速度。“我们既要保证一线工作人员的防疫物资,还要确保流浪乞讨人员等服务对象的健康安全,消耗量实在是太大了。”刘晨说。
就在他愁眉不展之时,市民政局分批次送来了急需的口罩等防护措施。特殊时期,接收这些物资的刘晨选择了来一批、发一批,将救急物资以最快速度下发到各区救助站等一线岗位,让危急时刻冲上火线的战士不必担忧“后方补给”。
一解后顾之忧,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安心复工返岗
漫长的春节假期过后,长宁区民政局收到一则“物资告急信息”。原来,好不容易捱过了春节假期的刚需老人们已迫不及待需要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上门服务。然而,疫情当前,配备好防护工具是这些服务人员复工返岗的前提。一边是依旧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口罩供应,另一边则是刚需老人们等不及的养老服务。
为此,长宁区民政局秉着“将物资发放给最急需的对象”这一原则,急忙把刚刚到位的3000只口罩下发给了区内各个居家养老服务站。长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统计过,目前辖区内217位刚需老人,共有100多名养老护理员提供服务。若按照每人每天2个的口罩用量,那么这批应急物资可支撑近半月。
不过,随着养老护理员返岗人数的逐渐增多,口罩消耗速度也会加快。每天,长宁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们都会在微信群里动态统计各个养老机构防疫物资还能维持的“作战天数”。这一统计方式能将那些真正急需物资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筛选出来,帮助他们把重要防疫物资递交给真正需要的人。
透明、规范、迅速,紧要物资件件用在刀刃上
这批 “救命物资”如何能以“战时速度”发放到困难人群、一线工作者手上,还要从一次特别的党组会议说起。
在陆陆续续收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送来的8批次防疫物资后,市民政局党组专程开会讨论这些物资去向。会上,市民政局主要领导率先提议,“所有来自社会爱心捐赠的防疫物资,尽管数量有限,但市民政局机关内部一个也不留!”。这一提议获得了党组成员的一致同意。
市民政局领导认为,“扶危济困”,一直以来都是民政事业的初心使命。许多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个人之所以把为数不多的宝贵防疫物资捐赠给市民政局,就是冲着民政事业的服务对象皆是老年人、孤残儿童、困境儿童、残障人士、困难市民等弱势群体。将社会捐赠的防疫物资发放到这些人和一线抗疫工作人员手上,才能真正体现民政事业的暖心温度、大爱情怀,也是对捐助者意志的最好体现。
事实上,抗击疫情的困难时期,这些辛苦筹得的防疫物资的的确确每一件都用在了刀刃上。奋战在救助站、养老院、儿福院和社区居村的一线奋斗者,日日与人打交道,口罩消耗速度要比一般人快上许多。这一只小小口罩,既是他们的“作战武器”,也为他们的健康安全添上了一份保障。
确定好发放对象后,遵循透明、规范、迅速的原则,市民政局又主动要求市纪委驻民政局纪检组对防疫物资发放进行全程监督,每一只口罩、每一付手套、每一瓶消毒水的来源去向,都记录分明、有据可查。
特殊时期,为回应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给予的这份信任,市民政局科学筹谋,在最短时间内,将防疫物资精准发放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