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同济大学最美樱花季
推动现代设计产业向千亿级产业迈进——这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深入剖析自己的“发展内核”后定下的重要目标。今天下午,杨浦区发布“环同济——杨浦”现代设计产业发展指数报告(简称指数报告)。这是该区首次为现代设计产业定制详尽的“体检报告”。结合问卷调研、实地访谈等多种调查形式,指数报告意在全方位描绘“环同济——杨浦”现代设计产业的发展轨迹,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更深入细致的探讨。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以此次“产业摸底”为契机,杨浦区将进一步推动现代设计产业向国际化、高端化方向不断迈进。
从昔日现代设计一条街到孕育“三区联动”模式
在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带动之下,杨浦区现代设计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从业人员数量迅速攀升。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杨浦区现代设计企业达到6189家,占杨浦区企业总数的21.4%。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杨浦区现代设计产业的发展轨迹十分特别——以市场的力量自然而然形成,不依靠任何行政力量来推动。
上世纪80年代,围绕复旦、同济、上海财经大学等丰富的校区资源,一些设计企业和科技产业园区渐渐聚集,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开始萌芽。至本世纪初,同济大学周边的赤峰路已初步形成“现代设计一条街”。
尽管已是晚上10点多钟,但杨浦区的赤峰路上的诸多家建筑设计室、数码公司、模型制作公司,依然是灯火通明客户串流不息。
从市场中孕育而来的“现代设计一条街”渐渐吸引了政府、高校的目光。他们联手打破了曾经的边界、鸿沟,最终创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相结合的“三区联动”模式。该模式诞生后,杨浦区现代设计产业在教育资源、科技创新等领域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稳定的资源对接机制,设计产业后备力量充沛,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指数报告显示,杨浦区现代设计产业的人才吸引政策满意度得分达到4.19(总分为5分)。其中,工艺美术设计、时尚设计等创意设计类企业人才储备较为丰富。
从一枝独秀到产业结构更均衡
曾经的“现代设计一条街”专精于建筑设计,可谓“一枝独秀”。随着现代设计产业生态圈的不断扩大, 杨浦区也迎来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
指数报告显示,以企业数量为划分,建筑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及产品设计三类产业各自占比分别为30.1%、27.4%和11.1%,现代设计产业结构分布更均衡。
以软件设计业为例,杨浦区已集聚了一大批高成长的新兴企业,包括优刻得、悦易网络、鲁班软件等企业在内的一批“互联网+”和“四新经济”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与此同时,作为全国BIM技术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杨浦区的BIM技术如今已不仅仅局限于工程级别,而进一步拓展至城市级别。以浦江、创智天地园区、同济大学等区域为基础,一场数字园区、数字学区实验正悄然进行。
从科技创新入手,不断探索新业务、新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影响着现代设计产业。为了向千亿元目标发起冲击,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内的设计企业们正不断探索新业务、新发展。
图为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大学生文创类企业首次亮相
数据显示,杨浦区设计企业在研发投入及信息化方面投入较高。2018年,研发经费支出占营收比重达到5.5%,远超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平均标准;信息化投入占营收比重为4.2%。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2018年杨浦区现代设计企业专利及专有技术数量迅猛增长,平均增速达到18.8%。
“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了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转化技术和制度条件。”报告撰写人之一祝波善告诉记者。近年来,杨浦区现代设计产业在深化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明显突破,涌现出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截至2018年底,现代设计产业先后培育出3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
作者:王嘉旖
图片:摄美部
编辑:薄小波 沈竹士
责任编辑:张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