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这一古老的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一直影响着上海这一城市。以“诗歌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为主题的2019第四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于11月16日在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开幕,呈现出一场全新感觉的诗歌盛宴。
本届诗歌节为期四天,在此期间中外诗人将和上海市民一起,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文学研讨和各种交流活动。
悲悯情怀和对于心灵的探索成为了诗歌创作的标杆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创作这一文学体裁本身并不容易。诗歌创作上有怎样的标杆?什么样的诗歌可以称之为好诗?
本届国际诗歌节“金玉兰”奖得主、中国诗人翟永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好诗就要“有独特的创造性和对于人文、对于心灵的探索”。
“变成孩子,就是把五千变为一,就是用过孩子的心去询问世界,像手一样说话,像光一样阅读,像影子一样通灵通自然……” 翟永明的参赛诗歌之一的《变成孩子》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界,视觉独特。
“翟永明勇于从自身的心灵经验出发,洗滤自我挣扎的精神面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诗学风格,为中国新诗的丰富性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翟永明的写作一直就是一种传奇。她独赋自我识见、卓而不群的创造力和精湛的语言技艺,三十多年以来始终置身于当代最具标志性的诗人行列”,在上海国际诗歌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看来,翟永明不断调校自己的写作目标和姿态,求真务实,行稳致远,从而不断“逼近我内心所生长的一种更深刻的变化”。她以女性独特的眼光和敏悟,不断追问、求变、创新。她是女性立场智慧坚定的言说者,也是命运感受灵光四射的描述者。她以真诚的态度逼视当代的生存状况,既向现实与未来拓进,又朝历史与文化回归,透显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她丰富多样的诗作展示出无与伦比的语言魅力,为汉语的当代写作提供了优美深刻的范本。
悲悯情怀,对于心灵的探索,这些东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元素,在第二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金玉兰”奖得主阿多尼斯的获奖作品中也闪现着光芒。这位90高龄的叙利亚诗人对于“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情有独钟,继去年秋天登上黄山后,他在不久前又再次登上了这座奇山。今天颁奖现场,老人还朗诵了其创作的诗歌《请告诉我,黄山》——“我是否只能想象如何被戴云彩,云彩如何在山的怀抱里辗转?”
虽然吟诵的语言不同,但是字里行间中对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和渴望在现场引发了共鸣。这印证了优秀的诗篇带给不同国家民众的心灵体验是相通的。诗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于民族与民族、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来说,诗歌是一种深度的心理交流,通过诗歌,全人类感受到彼此的良知。
国际性诗歌节见证了诗歌和上海这座城市水乳交融的渊源
一直以来,上海这座城市和诗歌颇有渊源。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1933年途径上海,短短7小时停留后,就感慨“漫步在上海街头,不会写诗的人也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也想画画”。上海这座城市,一直是文艺创作者的福地。
如今,诗歌已俨然推动着上海与国际之间的交流,融合与互动。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徐汇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上海国际诗歌节,是上海唯一的国际性大型诗歌文学创作交流活动,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用不同的文字,不同的语法,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意象,创造出形态迥然相异的诗歌,展示了上海与世界诗歌潮流和文学创作的精神衔接。
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还邀请了许多国际、国内诗坛的重要诗人莅临,包括罗马尼亚诗人伊昂·德亚科内斯库,爱尔兰诗人托马斯·麦卡锡,保加利亚诗人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摩尔多瓦诗人尼古拉·达比亚,韩国诗人崔东镐,韩国诗人金具丝,阿根廷诗人恩利克·索利纳斯,意大利诗人弗拉米尼亚·克鲁恰尼,印度诗人塔考姆·珀伊·拉吉夫,乌克兰诗人德米特罗·切斯提克以及中国诗人高洪波、王家新、曹宇翔、季振邦、田永昌、黄礼孩、薛庆国等。
记者了解到,本次诗歌节期间,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图书馆、静安区文化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同济大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宝山区顾村龙现代艺术中心等处都将举行一系列活动,如“诗歌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诗人论坛暨《上海文学》第四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首发式、在上海图书馆和民生美术馆举行的中外诗人诗歌朗诵会、诗歌与美术朗诵交流欣赏会、中外诗人顾村雅集、诗人和青年学生的交流等。闭幕式暨诗歌晚会将于19日晚上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
作者:顾一琼 汪荔诚
图片来源: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