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上午,全国首个实体化注册的未成年人保护民办非企业组织“上海市普陀区蒲公英未成年人社会培育中心”揭牌仪式在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召开。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厅厅长史卫忠、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巡视员陈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朱文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九检察部吴燕、上海市普陀区委政法委副书记董红缨、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会长姚建龙、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会长樊荣庆等出席会议。
在普陀区委政法委的指导下,普陀区公安、区检察院、区法院、区司法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共青团普陀区委员会、区妇联、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办公室等部门在原有未成年人社会化保护合作项目的基础上,依托上海市普陀区蒲公英未成年人社会培育中心、上海市靠普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普陀工作站等社会组织,推动构建辐射范围更广、供给侧服务更完备的上海市普陀区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支持体系。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支持体系(以下简称“支持体系”)是指在现有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融入社会化元素,利用社会专业化组织,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借助外力,将未成年人心理疏导、临时监护、社会调查、观护帮教、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以及融入社会指导等职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通过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实现未成年人保护的专业化与社会化。
相比普陀区原有的未成年人保护合作项目,支持体系能拓宽社会化服务需求单位的范围,提升社会服务提供者专业性,丰富社会服务的内容,畅通社会服务体系衔接机制。支持体系通过整合资源,对接社会的服务机构,满足检察院、公安、法院、司法、民政部门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实际需求。
培育中心开创帮教工作新局面
要推动支持体系发挥最大合力的关键在于如何广泛地整合社会资源,对接更多专业性强的社会服务机构,形成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长效机制。上海市普陀区蒲公英未成年人社会培育中心(以下简称“培育中心”)正是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它是由普陀区检察院协同上海子木社区服务中心推动成立的实体化注册的未成年人保护民办非企业组织,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是司法需求与社会服务的中转单位,为普陀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相关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搭建了资源共享的平台。
目前,培育中心的核心职能为司法中转职能,即在接收政府机关提出的需求后,将边缘化问题未成年人,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非羁押)、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涉罪未成年人等安排到不同的社会服务机构,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及再融入社会培训,重塑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降低再犯风险率。
普陀区检察院通过近年来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分析发现,因缺乏职业技能而难以融入社会是诱发未成年人再犯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涉罪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主要为心理疏导和法制教育,缺少职业技能培训和再融入社会培训。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司法中转职能在实现涉罪未成年人职业帮教和再融入社会教育上发挥重要作用,是现有上海社工观护帮教体系的重要补充。
给 “失足少年”一块回归社会的“敲门砖”
发布会前几天,普陀区检察院未检组检察官特地回访了两名涉罪未成年人。小刚(化名)目前在一家手工艺工作室跟着公益组织学手艺,虎子(化名)在体育场馆做助教。再次见到检察官,两个未成年人的眼神不再像初次见面那样充满了胆怯和躲闪,“我很喜欢这里,想多做些事。”小刚告诉检察官。
他们是培育中心试运行后中转的第一批涉罪未成年人。半年前,虎子被另两名成年犯罪嫌疑人带领着翻墙进入物流公司,在二人唆使下将其挑选好的货物搬回自己车内,窃得货物价值人民币4千余元。而小刚则明知朋友可能从事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情况下,仍然向朋友提供了自己的银行卡号并帮助取现。
检察官在办案的时候发现,两个孩子犯罪时均为初中文化,家庭比较困难,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他们的主观恶性都不强,小刚是因为被成年人唆使而犯法,虎子则是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帮忙取现不犯法。虽然二人已触犯刑法,但考虑到二人均具备自首情节,且有悔罪表现,普陀区检察院最终依法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 ,考察期限为六个月。
考察期间,培育中心将小刚和虎子分别安排在培育中心的观护帮教站点——手工艺工作室和体育场馆的工作岗位学习,使他们在被考察监护的同时,锻炼社会交际和应变能力,学习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像小刚和虎子这样主观恶意不大,因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或人生困境导致“失足”,且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检察机关一直秉持着挽救为主的理念,防止其犯下更严重的错误或从此堕落。而要想挽救他们,首先得让社会接受他们,培育中心提供的工作机会便是一块有用的“敲门砖”。
“点单”模式,让帮教更精准
为进一步加强司法中转的精准性,提高对接效率,培育中心利用自身丰富的社会资源,不断吸纳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其成员单位,探索并建立社会组织成员库。为了确保社会组织专业化、正规化,培育中心建立完备的审查程序,对社会组织的资质、背景等进行严格审查,从严把握准入门槛并建立淘汰清退机制。目前,社会组织成员已经覆盖创意园区、体育中心、健康管理中心、餐饮业、物流业、制造业等各领域。中心还设计编纂“社会服务机构目录”,采用清单化模式展示各帮教站点特色,实现可视化的“点单”模式;再进一步结合涉罪未成年人犯罪性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兴趣爱好等进行系统评估,为其“量身定制”帮教计划和评估报告,将未成年人的特点与社会服务机构的特色进行“点对点”对比,根据对未成年人的评估结果进行筛选、分流、中转。虎子就是通过这样的精准化匹配,中转到了适合自己的帮教站点。
虎子身高178厘米,身材强壮,虽然年纪不大,却曾用自己哥哥的身份证“蒙混过关”在工厂工作过好一段时间,平时主要负责一些和人交流少的机械活。因犯罪情节较轻,在批捕阶段,普陀区检察院曾依法对他做出了取保候审决定。再次约见,他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半小时,和妈妈安静地坐在检察院的谈话室,检察官提问时,他苦想半天才蹦出一两个字。当问起他待在看守所的感受时,这个小男子汉的眼角竟然泛起了泪花。
在检察机关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后,培育中心考虑到虎子的性格内敛、有一段工作经验,又根据他本人喜欢体育运动的意愿,比照社会组织资源清单进行筛选,最终决定将他转介至体育场馆担任健身助理教练。在那里,每周健身教练会指导其如何担任助理教练,并逐步让其对顾客开展简单的健身指导,这样,虎子必须打破原来沉默寡言的状态,与前来锻炼的体育爱好者交流,聊天。“这些未成年人本身不坏,过去他们缺乏与人的正常交流和基本的法律常识,受到身边人的影响而犯法。现在他们周围都是一些正能量的人,他们自然就变得阳光、开朗多了。”培育中心的总负责人认为,再融入社会教育要为他们提供正能量的环境。
项目管理人全程观护
为了帮助涉罪未成年人更好的完成精准化的帮教计划,培育中心首创“项目管理人制度”,即在接收到检察院等未成年保护相关部门的委托案例后,专门指派项目管理人和观护员(帮教老师),具体负责未成年人精准化帮教事务,对帮教活动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包括负责未成年人全程观护辅导、负责制作帮教报告及反馈表、对未成年人帮教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全面落实保密义务等。这样使整个帮教流程形成项目管理人统筹协调、帮教老师结对负责、社会机构提供服务的立体化“金字塔”型架构。
也就是说,有专人负责虎子全程的观护帮教,为他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带他参加公益活动,且他的动态能够随时反馈到培育中心和区检察院。据培育中心的反馈,虎子现在每天都比规定的时间早到一小时,并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且在整个帮教过程中,除了体育场馆负责人、项目管理人和帮教老师掌握具体情况,虎子的所有信息对外都是保密的。
目前,已有八名涉罪未成年人被有针对性地中转至轻食餐厅、手工编织工作室、健身中心等专业机构接受帮教培训。
未来,培育中心不会止步于精准化帮教,将继续拓展服务内容,健全配套制度,完善协同合作,将各部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多样化需求与广泛的社会服务组织进行有效对接,开展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合法权益保护、保护救助未成年人被害人(如困境儿童救助、临时监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工作,以解决罪错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被害人、民事案件未成年人当事人身体康复、心理疏导、经济救助等方面实际困难。
“你去闯世界,我们来保护你”,借用电影里的台词,普陀区检察院未检组这样描述此项工作。每一个少年都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当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偏离了正常的生活环境时,就会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四处飘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培育中心的成立,集结了社会各界的力量,用爱心、责任心和专业化模式给长久陷于困境的未成年人以巨大的支持,牵引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让“蒲公英的种子”扎根土壤,生根发芽。
作者:王翔 姚彦静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