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点15分,一批大卡车从洋山港物流园出发,途经东海大桥,前往洋山一期码头。
这就是智能重卡。和一般大卡车相比,车身上多出了雷达和视觉摄像机。它们如同智能重卡的眼睛和耳朵,能感知外部环境和障碍物,确保车辆在自动驾驶途中随机应变。
由上汽集团、上港集团、中国移动合力打造的上海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将在第二届进博会期间,在洋山港物流园、东海大桥、洋山一期码头内,实现集装箱智能转运,这也将是国际上首次实现5G+自动驾驶重卡商业化落地。
上汽智能重卡基于自主研发的视觉感知系统、激光雷达系统、毫米波雷达系统以及卫星和惯性导航组合系统,提供多维度、多方位360度感知能力,能在前后方约250米,左右各约80米范围内精确感知交通参与者,对行人、车辆,其他障碍物等进行精确识别,确定轨迹,提供比人类驾驶员更安全可靠的车辆操控。
各方紧密合作、协同优势,充分发挥上港集团在港口物流产业链业务领先和区位优势,上汽集团在5G智能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中国移动在通信、信息化领域的优势。比如,开放数据接口,使得港口、车队、道路管理各方能同时共享实时信息。又如,通过5G通讯,在最低的时延下,将智能重卡和智能港口进行了对接。由此,从车、云、管、端、场5个维度上系统化完成了集装箱智能转运方案。
半小时之后,车辆上路了。司机在驾驶室看起来什么也不用干,但身边的几位工程师却忙个不停。每一次测试,他们都会收集大量数据,而这些都会汇总分析,并成为上汽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不断升级的基础。
上汽集团前瞻智能驾驶部软件集成预测试工程师张俊生介绍,虽然更新的版本已经装备到车上,但还需要做验证,来确保转向控制、智能与手动切换、速度控制等核心功能的安全可靠。在整车控制上,上汽对866项危害场景进行识别,219条安全需求分析、67项安全测试,每一台单车都需通过129项功能测试、39项性能测试。从7月30日道路测试开始以来,上汽智能重卡已累积接近20万公里的路试试验数据。
目前东海大桥上的运输荷载已经接近了每年1000万箱的上限,呈饱和状态。但如果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将重卡之间的车距缩短,就能在不改变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尽可能提升运输效率。因此智能重卡团队最近一直在攻克的难题,就是列队行驶的车距,这也是上港集团提出的硬性指标。目前智能重卡列队行驶的跟车距离,已经从原来的150米缩短到50米,他们的目标是——10米。
上汽集团商用车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周崇义对实现这个目标充满信心。他表示,如果达到这个刚性目标,就相当于将东海大桥的运输能力翻一倍,而这才是智能无人驾驶重卡真正的价值所在。
抵达目的地后,这些无人驾驶的大家伙,还能精准地把车停到最方便吊装集装箱的位置。如果停车位置不准确,就需要龙门吊司机做出调整,不仅耽误时间,也增加了安全风险。智能重卡已经能做到100%精确停车一次到位,这比人工操作效率至少提升10%。也许未来,龙门吊也能实现智能自主运行,与智能重卡的配合就会更好。
目前,已有5台智能重卡投入试运营,并有望最快明年在洋山港区实现商业化落地。未来,上汽还将根据市场需求,推出纯电动、燃料电池等车型。
作者:张晓鸣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