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需要跑两个月的手续,现在只用了10天。我们为上海速度点赞!”日前,在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工点火仪式上,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赵清激动地说。近期,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多措并举,为这一重大工程“下水”保驾护航。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签订了2+4艘Vista级13.55万总吨大型邮轮建造合同,标志着中国首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邮轮开始实质性的设计建造。为摘取这一造船工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接过了建造重任并对厂区实施改造。然而项目地处浦东新区长江沿岸,周边情况复杂,涉及审批部门众多,项目迟迟未能取得进展。眼看着10月份邮轮开工任务越来越近,建设单位上下都十分着急。
市规划资源局获悉情况后,第一时间与相关部门对接,一方面梳理周边情况,补充基础数据信息,另一方面区分各子项优先级,将时间要求最紧迫的薄板中心审批手续挑在肩上,进一步“捏紧拳头”、集中力量。
以往,各审批部门之间缺少沟通联系,不少单位主动提前服务意识不强,建设单位往往需要在各部门间来回奔波,影响了项目审批效率和企业获得感。针对这一问题,市规划资源局构建了“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依托市审改办行政协助系统建立了建设项目行政协助工作制度。在外高桥邮轮总装项目规划审批过程中,市规划资源局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牵头征询环保、消防、绿容、水务、交通、交警、民防等职能部门意见,变建设单位一对多为规划资源部门一对多,做到“规划部门主动询、建设单位少跑路”,极大方便了办事企业。
在具体审批环节,市规划资源局围绕一个“简”字做文章,参照新出让项目“带方案出让”模式,提前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创新性地在核定设计要求同时同步开展设计方案审查,将方案审查意见一并纳入设计要求。企业取得《规划土地意见书》只用了一个星期,也为后续3个工作日内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奠定了基础。
规划用地“三证合一”,奏响上海大歌剧院建设前奏曲
“一次全拿齐了,做梦也没想过”,国庆前最后一天,上海大歌剧院建设项目经理秦昌茂从市规划资源局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新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感慨地说。这是全国首张用地规划许可、建设用地审批合并后的规划用地“准生证”,标志着上海规划用地“多审核一、多证合一”改革再次提速。
9月17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进规划用地“多审核一、多证合一”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按照“一类事项一个部门统筹、一个阶段同类事项合并”的要求,对现行用地审批和城乡规划许可流程进行再造,避免同类事项多头审批,进一步便民利企。上海在《通知》印发的10天内即在全国实现突破,除了“快”之外还有一些独到的做法。
一方面,上海在《通知》明确的用地规划许可证、用地批准书“两证合一”基础上进一步将原划拨决定书内容纳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批文,不再单独核发划拨决定书,变“两证合一”为“三证合一”。另一方面,上海以机构改革为依托强化规划土地职能整合,在这一前提下理顺前后审批事项关系,简化、规范申报材料和操作流程,真正实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
这不是上海的第一次“领跑”。去年8月,上海在全国率先将选址意见书和用地预审合并,为自然资源部确定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工作制度提供了积极借鉴,并在今年9月成为《通知》重要内容在全国推广。
改革不止,已成优化营商环境背景下上海规划资源管理“新常态”
外高桥造船厂和上海大歌剧院只是本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两朵“浪花”,背后是众多从中受益的建设企业汇成的“海洋”:10月24日特斯拉超级工厂项目(一期附属工程及设施)、10月22日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配套项目、10月21日开利空调冷冻系统项目等一批项目通过竣工规划验收,实现了规划验收、土地验收和档案验收的“多验合一”; 9月17日,上海中临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在取得土地出让合同的第二天,即领取了奉贤区规划资源部门核发的“五证”,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的目标。截至今年9月底,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协助下,“多规合一”平台已陆续为市、区两级行政管理部门开通800多个用户端口,通过该平台已发起了行政协助征询1200余次,平均部门回复意见时间由过去的一个多月压缩至6.8个工作日。
自去年工程建设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以来,上海规划资源部门按照“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多证合一”的思路,有序推进审改相关工作,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时时自我加压。改革后的规划用地环节受理材料从131件次精简至76件次,每个审批事项从原来法定的30或20个工作日全部压缩至5至10个工作日,特别是不动产登记确保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极大提升了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
“改革不止”已成为上海规划资源部门的品牌。正是因为时刻思考在前、准备在先,才能在关键时刻“成竹在胸”。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了最新一期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连续两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排名前十,其中“办理建筑许可”一项排名获得显著提升,由全球第121位提升至第33位,位列10项测评指标榜首,88位的提升幅度更是创下世行测评历史上单一指标年度最大升幅纪录。作为世行测评两座样本城市之一的上海,承担着55%的统计权重,责任非同一般;而作为工程建设审批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规划资源审批,优化提升更是责无旁贷。此次在建筑许可领域取得“亮眼”成绩,体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决心,背后也凝聚着规划资源部门的辛勤付出。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上海这次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落实三项重大任务的先手棋、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招,要求上海规划资源部门继续对标全球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最严要求,不断追赶超越,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贯彻实施“上海2035”、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史博臻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