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IBLAC)昨天(10月20日)举行,30多位全球顶尖企业家围绕“提升上海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主题,在圆桌环节积极发言。稍加梳理就能发现,顶尖企业家群体关于该如何发展的观点,与上海的既定战略和议程,处于同一个“频道”,讲同一种“语言”,迈向同一个方向。
从1989年首届咨询会议举办至今,上海在30年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并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已过而立之年的IBLAC,其定位和使命也在悄然变化——从过去那个聆听“洋高参”建议的场合,转为上海与全球分享治理经验、寻求共同繁荣的对话平台。正如IBLAC现任主席、安联集团监事会主席迈克尔·狄克曼昨天所说,如果说过去IBLAC是以贡献点子为主,那么未来“我们要学习上海的做法,把上海经验用到其他特大城市”。
IBLAC之变是上海乃至国家进步的缩影。但不管怎么变,以开放胸怀拥抱世界,用全球眼光审视自身,应是不变的初心。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待企业家们在IBLAC上的建言,或许可以更好理解上海的定位、使命和未来。
上海的成就可用世界标尺完美解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作为特邀嘉宾发表主旨报告,重点谈了“包容”。他说,技术进步对监管提出许多挑战,而“技术的兼容性取决于监管的兼容性”“监管不能压制新技术”。
从网约车、大数据到人工智能,上海监管部门在过去两年通过一个个案例,为国内乃至世界的“包容性监管”留下了经验。比如在无人驾驶领域,上海在国内率先完善规则,发放牌照,允许企业在开放道路上进行试验,中外车企都从中受益。
诺华、罗氏两家药企强调了数据开放的价值,并建议政府设定规则、扩大数据开放力度。值得一提的是,诺华主席林浩德用以佐证自己观点的案例,正是诺华与复旦大学在上海开展的心衰大数据分析,这个研究得到了政府支持,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医疗数据。
安永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狄思博分享了以色列的创新经验——几年前,以色列政府建立一个专门的创新部门,负责开展跨部门协调,成效明显。狄思博特别提到,上海去年已组建了一个类似机构——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办公室。
实际上,为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上海推出的一大批举措,都书写了全球最新的治理经验。
著名城市研究专家、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格雷格·克拉克说,他为研究全球城市发展设计了一个拥有500万数据集的评价模型,对照这个模型,上海这两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背后的原因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
用世界眼光看待三大任务的努力空间
在大方向上与世界“共鸣共振”,但在具体细节和执行层面上,上海依然存在短板和改进空间。特别是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科创板、长三角一体化等三大任务方面,国际企业家们的建言为上海捕捉机遇、优化制度安排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美国国际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杜普雷特、保诚集团董事长保罗·曼杜卡等企业家都提到了扩大金融开放的问题,他们希望确保自贸区“新政策试验场”的地位。
对于中国资本市场和科创板,汇丰控股主席杜嘉祺和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吉人都在赞赏的同时,指出了其在国际化方面的不足。特别是杜嘉祺建议,科创板应在两方面同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一是扩大“沪伦通”的覆盖范围,将科创板纳入其中,以满足境外投资人对投资科创公司的强烈意愿;同时,应允许海外公司通过某种方式,在科创板上市,将科创板打造为全球科技行业的首选市场。
达能、太古、三菱商事、法能等跨国公司的当家人,分别从医疗联动、机场联通、养老互动、可持续发展等角度,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言。
城市品牌与咨询会议新使命
许多企业家还提到,上海要在亚太和全球城市竞争中取得优势,除了完善商业能力,更需要在提升软实力,特别是打造城市品牌上投入更多资源。如果说过去30年上海书写了精彩的发展故事,那么现在,是时候让全世界更多人了解这一篇章。
菲亚特克莱斯勒董事长约翰·艾尔坎提到了一个细节:全球最著名初创企业评估机构之一的“初创企业基因组”(Startup Genome)经常发布对城市创新环境的分析,然而在其评估亚洲市场的咨询委员会成员中,还没有任何一位居住在上海甚至是中国。他建议上海和该机构建立合作,从而“打造更加繁荣的前景”。
从这个意义上说,IBLAC与上海的互动之变,以及它所扮演的新角色,正好顺应了新时代的脉搏。“在过去30年中,我们成为上海故事的一部分,相信接下来30年中,我们将有更加精彩的旅程——提升上海的影响力是我们的使命。”狄克曼说。
作者:张懿 王嘉旖
图:袁婧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