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年风雨兼程披荆斩棘,一百一十载辛勤耕耘春华秋实。2019年10月20日,上海海事大学举行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上海海事大学建校110周年庆祝大会,启动2019世界海事大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内外宾朋,以及新老校友相聚在风景如画的上海海事大学校园,共同庆祝中国高等航海教育暨上海海事大学建校110周年,回顾110年来中国高等航海教育走过的光辉历程,展望世界海事事业的光明未来。
临港新片区海港大道1550号,彩旗招展,嘉宾盈门。来到校图书馆7楼,走进校史馆,推开一扇方形“舷窗”,一眼望去,便是校园的中轴线;透过正门,浩瀚的东海、海边的“大风车”尽收眼底;再向远处眺望,蓝天白云下蜿蜒的东海大桥、洋山港依稀可见。
临港第一个大学校园
上海,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祥地。1909年,为维护海权、挽救航权,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设立船政科,开创了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此后的近半个世纪,学校先后更名吴淞商船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国立上海航务学院,辗转上海、重庆多地,最艰苦的时候,只能租用停泊在港口的江顺轮作为校园。学校历经三次复校而又三次重办,直至1958年9月,交通部决定恢复上海高等航海教育,由上海海运局和上海船舶修造厂负责筹建上海海运学院及其附属中等技术学校,选址上海浦东县。
2004年5月,上海海运学院升级为上海海事大学,迈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当年11月,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奠基开工,海大以拓荒者的姿态,成为投身临港开发的第一所高校。
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订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正是在这一年,为服务上海城市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海事大学整体从民生路搬迁到临港新城。校园变大了,从370亩到2000亩,翻了6倍;校园更美了,波浪般蜿蜒的育明桥,帆影点点的智慧湖,获得建筑鲁班奖的校图书馆,一切如新。此时,师生们却惊喜发现,在充满希望的临港校园,有一个不变的数字,唤醒了所有人的记忆,那就是——1550号!
“当时我们提出希望把新校址定为海港大道1550号,正是为了保留海大在浦东民生路近半个世纪的办学记忆。”校方告诉记者,校史馆特别珍藏并展出了民生校区那块印有“浦东大道1550号”的绿色门牌。而当年海大之所以能如愿使用“1550”,因为它是迁入临港的第一所高校,当时的临港大部分道路是没有路名、没有门牌号的,因此海大占得了“天时地利”。而去年,海大又发布了校园道路命名规则,将船政、吴淞、海运、海事等曾用校名,以及唐文治、张謇、萨镇冰、王伯群等校史人物融入到了校园道路命名之中,把校史写在了临港新校园的土地上。
这里是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
扎根临港12载,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新政喜讯不断传来,上海海事大学凭海临风,依托专业优势,做强航运、物流、海洋三大专业特色,成为一所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而随着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电力大学的相继迁入,当年的“拓荒者”已不再孤独,临港大学城已经成为上海最具规模的三个大学城之一。
翻看海事大学的校友录,你会发现一系列的“第一”展示着海大“兴学育人、强海兴邦”的卓越成果:中国首位远洋轮女轮机长王亚夫、中国首位远洋轮女船长孔庆芬、亚丁湾遭遇海盗后成功自救的首艘船只船长彭维源、中国人民解放军亚丁湾护航编队人员中不穿军装的“特殊联络员”邬惠国、顾维国……
有意思的是,中国南北极科考船“雪龙号”的3位女性驾驶员,全部来自上海海事大学。2009年谢洁瑛成为“雪龙号”上首位“破冰航海”的女性,2012年白响恩成为首位驾船穿越北极的女性,2014年青年教师龚慧佳再次出征……就在几天前,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从深圳起航,首航南极。海大商船学院薛明锁轮机长随船担任大管轮,负责“雪龙2”号的航行值班、机舱设备,以及科考设备的维护和运行等工作。同时,该校海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与宝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制并批量生产的近千吨极地特种低温钢,也已用于“雪龙2”号的建造,为其南极科考路途“保暖御寒”。
将在临港新片区“扬帆起航”
“海始于斯”,诠释着海大人对大海的一片深情;“事善于此”,则表达了追求至善和卓越,培养一流的人才的信心和决心。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表示,从“学院”到“大学”,从单一的航海学科到发展成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在百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在保持港航领域传统优势的同时,逐步向物流、海洋等新领域拓展,形成三足鼎立的组合优势,科研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7年学校工程学首次进入2个全球学科排行榜,ESI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港航物流学科Scopus排名近五年保持全球第一;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等智库建设卓有成效。
跨越两个世纪的上海海事大学,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奠基者,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排头兵,是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建设的先行者。110年来,上海海事大学与上海这座城市风雨偕行,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智库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大百十年办学史,为国家航运、物流、海洋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海权从弱到强、由衰到兴、由屈辱到光荣的崛起史。”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宋宝儒认为,“海大船长”是海大16万毕业生的楷模,他们的身上有一个可贵的共同点,那就是继承并身体力行着“百年吴淞商船精神”:爱国、务实、坚毅、严谨……秉承“忠信笃敬”的校训精神,维护国家海权,坚持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与航运事业同发展,为强海兴邦贡献智慧与力量,海大人责无旁贷。“站在110年的发展新起点上,地处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浦东、全方位开放的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让海大充满着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
交通运输部姜明宝总工程师表示,百十年来上海海事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量航运、物流等交通领域的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行业发展、助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交通运输部共建的海事特色高校,他希望,上海海事大学肩负起交通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依托航运等学科特色和办学优势,以此次校庆为契机,积极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更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为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上海海事大学始终薪火相传、与时俱进,继承和发扬了“爱国、务实、坚毅、严谨”的光荣传统,成为海大精神的核心价值。上海海事大学表示,站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最前沿,正以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的姿态,奋力再创一流海事大学的新辉煌,阔步迈向新时代海事大学美好的明天。
作者:祝越 符佳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