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开放且复杂的“巨系统”——它涉及城市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规划学、生态学、心理学等等。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的实操中,所涉及的城市元素更是以千以万计,“上天遁地,无所不包”。但人们对于精细化管理、城市品质生活的感知却是具体而微的——街边绿地、转角围篱,甚至于一块小小人行道地砖、一副店招,都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新追求、新向往。
一边是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维度,另一边则是建立在个人感统之上的细微感知——如何把这两者细密无疵地缝合到一起,考量的正是这根“绣花针”的匠心独运。
超大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是当下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追求:以精细化充分体现上海的大城之美、大城之爱,打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有温度的人性化尺度,反复研磨最佳现实路径,不断提高城市功能的复合度,提升城市设施的适应性,为城市提供多元融合的可能性,并在此过程中探索出各方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细化治理模式。
两大指针剖析:什么才算精细化
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突出守好安全底线、突出智能化技术运用、突出城市品质提升,把黄浦江两岸打造成为“世界的会客厅”,让城市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从某种程度上理解,市委主要领导的这番话正是对于上海精细化治理成效的最新“沙盘推演”。
去年1月,上海正式发布《贯彻落实〈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本市城市管理精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份实施意见中透露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上的转变——起步探索“精细化”背后的深层次逻辑:精细化的目标是什么、基本格局是什么、实现路径又该是怎样?
从大街区到小街坊,从宽马路到窄步道,从土地规模增量到规模减量,从强调快节奏到回归慢生活……生活模式的转变、对于品质的追求,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战略转型,也为“精细化治理”打开了新视野、新思路。
今年初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超大型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题审议会上,众多市人大代表也不约而同地聚焦:精细化的标准,究竟做到什么程度才算精细化?一番讨论中浮现的两个指针颇耐人寻味:最终的城市管理产品,应该是优质的;产出城市管理精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路线也应该是最科学的、最合理的、最佳的,产出的成本也是适当的、可负担的、可持续的。
只有明确标准,才能眼里有活、手上出活。比如,部分中心城区结合实践对于街区、小区、河道等逐一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对标国际水准,形成“一河一策”“一路一策”“一小区一方案”。
既布局顶层的泛感知网络,也灌溉身边的自治共同体
今年,上海16个区整区域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当下,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为契机,全市各方各显神通、细致入微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助力:有社区定时定点投放,实现“无散放垃圾桶”;有商务楼分发咖啡杯号召白领“打咖啡”,从源头减量;有企业引入“拾尚包”,定向分类回收可回收物……
精细化管理的成果,就是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要让同行信服;更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让人人用力的精细化成果实现人人共享。
中心城区静安区,上海大数据促进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试验区,目前全区部署安装了20万套智能化物联网感知设备,确立了27个神经元感知网络应用场景,让“精细化”可感、可知、可表达,更可预判。同时,静安区建设覆盖全区的城市运营综合管理中心,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优化管理流程、协同整合力量,实现指挥机制的扁平化。比如,南京西路作为静安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核心地区,横跨三个街道,区内建立了一体化的精细化管理指挥平台,实现数据统一、区域统管、资源统筹,为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做好服务和支持。
从“眉目如画”到“友好宜居”,不同维度注释“绣花”功夫
截至目前,全市已先后启动两批共计37个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工作。这些示范村应循着“一村一方案”路径,走上从“眉目如画”到“友好宜居”的深度转型。
一座城市的水系如同其历史渊源一般,往往发端于广袤的郊野。如何既维护好纵横阡陌间的野趣灵动、疏密有致,又切实提升其间的生活便利、舒适友好——这正是“绣花”功夫在不同空间维度的又一次生动注释。
乡村规划师登岛描摹“新视线”,乡贤纷纷挖掘设立非遗艺术工作室,归乡的年轻人探索组建乡村创客联盟,更重要的是,那些最有诗意的位置留给了村卫生室、养老所、社区书屋……乡村是为农民而振兴的,越来越多乡村走出“千村一貌”的旧思路,从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服务、文化营造、养老布局、旅游配套等不同维度灌溉出适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广袤郊野乡村拥有等同于城市标准的良好人居环境和均等公共服务,已变得可期可及。
在金山区,许多村申请创建公益基地,村组公益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老年人助餐送餐、代缴水电煤费用等项目一一落地,生活便利的同时涵育出村民自治新机制。青浦区莲湖村,更新版本后的卫生室落户于生态湖畔,有家庭医生工作室、智慧药房、智慧健康小屋、中医康复室、综合治疗室等,还新增了手持式血液分析仪、家庭医生随访包、远程心电、手提灭菌消毒器等设备,基本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闵行区部分村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式养老”,走出一条服务本地老人、可持续的养老机构运营之路,那些嵌入村宅和熟人社区的养老院将成为“美丽乡村”景致的一部分。
上个月,市农业农村委还创新推出一套“上海市乡村振兴目标管理系统”,15大类77项重点任务及推进进度一目了然,市乡村振兴办、市相关部门和各涉农区都有各自工作账号,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打造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工程,被分解为一项项重点任务,而多级联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目标管理系统”已将这个“规划图”化作具体的“路线图”“施工图”“时间表”。
作者:首席记者 顾一琼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