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我们现在聚焦的是‘从1-N’,但‘从0-1’关注得太少了!”
在接受文汇报记者独家专访时,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伯禹教育创始人俞勇这样感慨当下涉及人工智能的基础教育。
常年专注于人工智能教育的俞勇,在业内的头衔很多,最亮眼的光环是“ACM总教头”。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参赛队伍遍及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世界一流名校,被称为“聪明人的比赛”。而俞勇教授20多年来率队6度斩获大赛金牌,3次将全球总冠军带回中国,更培养出多名当下国内AI领域的领军人才。
这样一位著名导师,却更愿意聊聊AI的基础教育。
观察当下众多落地的AI技术及应用,俞勇发现一个问题:类同的不少。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关于AI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大。这就不得不谈谈关于AI教育的问题。
首先,教育的模式还没有转变。
“当下,人工智能课程在校园的普及太难了!”应试教育下,很多学校AI课是以兴趣课嵌入的,刚开课时人气高涨,上着上着就只剩几个学生了……
教学理念也亟需更迭。俞勇说,人工智能课程其实是一门融合性很强的课,它包含计算机数据、社会伦理、社会学、神经学、网络安全学、心理学等等。
所以在俞勇的AI课上,他很少讲计算机,却常常讲天时地利人文,政治、经济、自然、科学等主题和素材。“给孩子们讲课更是这样,要提供一个具体的场景,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在不断试错中选择最佳路径来解决问题。”
其次,教育的思维需要转变。
接受采访中俞勇几次特别强调:人工智能的思维比起知识、技术更为重要。
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就要从AI理念、AI思维教育开始。
他说,以往国内的教育倚重的是推理思维、实证思维。打个比方,就是给学生一张画好的地图,让你从这张图里自己找到标准答案。而AI时代需要的另外一种不同的思维,编程思维——即“给孩子一张白纸,让他去发现世界、表达世界,甚至重构世界。”
就是要从场景出发,你看到了什么,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述这个问题,然后设计路径来解决问题。
他强调要从思维的角度去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普及,还是要从思维的角度去,而不是纯粹从技术、编程的角度,特别对于青少年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的普及,思维更重于知识的普及。”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材。
当下,国内几乎没有关于AI教育的中小学教材,少数教材也是由大学教材简化而来的。采访中,俞勇透露,就在此次人工智能大会召开前,由其编纂的《青少年学习AI之路-从思维到创造》系列丛书陆续出版,并有望率先进入上海部分中小学,这套通识教材将为新一代走上AI之路提供启蒙。
“未来,AI技术的发展一定是与教育相互赋能的,共同助推我们迈入强国之列。”
作者:顾一琼
编辑:祝越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