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交错的镜像世界,虚实幻化的视觉奇观……作为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特色活动之一,一场融合技术创新与舞台创意的“AI+艺术欣赏体验会”昨晚在黄浦江畔精彩上演。
这场人工智能(AI)与艺术的视听盛宴为国内首次尝试打造,也是上海艺术界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探索将人工智能融入艺术创作的一次大胆尝试。
艺术与科技碰撞,带来独特观影体验
人工智能正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在昨天的这场艺术“奇幻之旅”中,无论是虚拟歌手洛天依与真人主持的默契搭档,还是人工智能机械臂与现代舞者的联袂蹁跹,抑或是民歌、昆曲与钢琴、萨克斯的琴瑟和鸣,都是人机交互、动作捕捉、虚拟现实、全息影像、三维影像等技术手段与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融合后的创新呈现。
首个作品选自张艺谋执导的全新观念演出《对话·寓言2047》第二季作品《神鼓·影》。在富有节奏感的鼓声中,机械臂模仿人类的肢体动作,通过投影与舞者李宇实时互动。远处传来人声呼麦,古老的声乐形式与机械工业感的舞台交相呼应,展现人工智能时代科技如何为人类奏出美好的和音。与此同时,机械臂由简入繁,模仿舞者动作,舞者逐渐依赖机械臂,当机械臂逐渐失去控制,舞者彷徨陷入困局。作品围绕“人与科技的关系将何去何从”这一命题,在人性本质与科技裂变之间展开对话。
广为传唱的中国经典民歌《茉莉花》由虚拟歌手洛天依与钢琴演奏家樊大卫、二胡演奏家赵磊合作演绎。利用虚拟影像技术和实时动作捕捉技术,虚拟歌手与真人乐器同台演出,无缝连接,营造虚实相融的观演体验。
《镜·界》从镜中影像获得灵感,以舞蹈艺术家黄豆豆的独舞及其舞蹈影像作为视觉元素,透过虚实、有无之间的对峙纠结,构筑光影交错的镜像世界。艺术家与他的全息影像舞蹈投影共同起舞,互为镜喻,最终跨越疆界,多重影像汇于一处;一束灯光打在舞台中央,来自意大利的机器人特奥坐在钢琴边自弹自唱,以主角的姿态独自演绎《完美》。人工智能让艺术的边界不断延展,古典钢琴与人工智能的协奏,展示未来科技将重塑新的审美,赋予人类不断向前的力量。
人工智能,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多灵感
“AI+艺术欣赏体验会”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代晓蓉教授介绍,本次体验会由七个融合艺术与科技的作品有机构成,其中包括为本次体验会专门创作、原创首发的节目,都体现了科技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经典与突破,以及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与碰撞。
从三个月前演出创意提出,到十余天前定稿后突击攻关,代晓蓉团队为此次体验会倾尽全力,反复打磨,力求高品质呈现。甚至连每个作品之间都以立体影像、航拍画面、真人舞蹈等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串联衔接,并以专门创作的配乐作为间奏,河流、湖面、湿地等自然元素融入其中,以俯视大地和宇宙的广阔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透露出艺术家在人工智能时代对自然的深层关注。
长期从事与数字媒体相关的虚拟交互技术、数字媒体规划等研究工作的代晓蓉,打造这样一场AI艺术盛宴,应该是她的擅长项目,但对于AI与艺术的结合,她也曾有过困惑和疑虑:“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曾担心AI技术的运用会对人类的艺术创作造成冲击。但深度研究和投入创作之后,我发现AI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是更大的空间、更多的灵感。”
黄豆豆在跳完《镜·界》后也首次披露了这支舞的“前世今生”。这个节目最早要追溯到两年多前代晓蓉的一次“四重奏”舞蹈邀约,但黄豆豆却无暇排练。“当时,代晓蓉教授让我去摄影棚,把脑海中四个人的舞蹈跳一遍,换来了如今的‘点睛之笔’。”黄豆豆回忆说,几个月后,他再次受邀去棚里,发现所跳之舞通过全息影像被重新塑造出来,“现在当我站在舞台上跳这支舞时,就像今天的我在与过去的我展开对话,技术语言变成了艺术语言。”
在代晓蓉看来,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结合,未来很可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形式,每次科技的发展,都会带来新的艺术形式,也将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审美。此次演出,带给观众的是艺术与科技碰撞的独特观演体验,全新演绎了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的进程,还生动诠释了“智联世界、无限可能”的大会主题。代晓蓉教授还透露自己有个“小愿望”,她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上海会有专门的“AI+艺术”演出场馆、持续的“AI+艺术”演出,让AI更绚丽地绽放。
作者:徐晶卉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