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支来自长三角的青年团队带着他们对南京东路世纪广场这一地标的改造设计方案,8月21日齐聚同济大学,参加“筑梦上海 青春畅想”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的决赛答辩。
决赛答辩是为期一周的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决赛夏令营的重要部分。此外还安排了郑时龄院士讲座、高峰论坛、参访设计研究院等,助力青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展现新时代上海风貌和上海城市精神,为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青春力量。
00后参赛者:带领00后团队奋战一夏
今年正逢南京路步行街竣工20周年,此次大赛6月底正式启动,以南京东路世纪广场为设计对象,沪苏浙皖80余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与行业领域青年校友、青年设计师等联合组队参赛。经过专项调研、实地踏勘、省级初赛、在线评审,32支队伍入围决赛夏令营。
21日的决赛答辩分上下午场进行,每次16支参赛队伍进行封闭答辩。每支队伍答辩时间为9分钟,分为5分钟方案陈述,4分钟评委问答。
宁波大学“宁大创造”团队是决赛队伍之一,6人全都是“00后”。长三角大学生上海地标设计大赛对他们而言,是首次参与的赛事,也想努力拼一把。
决赛夏令营开营前是作品提交的最后阶段,团队成员们还在熬夜制作设计效果图,直到截止日中午才收工。学校建筑专业的洪烨琳是团队队长,她对步行街的感情深厚。
洪烨琳的童年在上海虹口区度过,老弄堂里冬天缺少洗澡设备,他们每周都会去南京路附近姑妈家。那时,南京路步行街对她来说就是“人多、繁华”的代名词。到了周末,奶奶还会带她逛离世纪广场不远的第一食品商店,买弹珠糖、软糖。
要对上海这一地标进行重塑设计,全“00后”团队从南京路的历史和现状出发,再进行整体设计。洪烨琳参与了前期调研,最终将各种问题归为历史文化氛围欠缺、广场功能稍显单一等三大类。“我们想重塑历史文化氛围,营造科技氛围,提升南京路经济活力。”
此次他们带来的方案中,想为广场增加圆形观众席,周边增设地下车道用来分离人流和车流,让电力黄包车代替如今步行街上运行的铛铛车,对广场附近的天津路进行商业改造,打造成文创小众潮牌店。
此外还打算增加互动设施,“想在南京路上增设一些3D全息投影灯,结合节假日变换不同内容,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和沉浸感。”
相比一些团队中不乏经验丰富的研究生,洪烨琳觉得他们团队有不少欠缺,比如电脑制图能力欠佳,组队方面经验不足,任务分配不均,但作为“00后”的他们,也想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上海打造“四大品牌”出一份力。
郑时龄院士:这是一次诞生永恒作品的契机
在决赛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南京路步行街设计组组长、大赛咨询评审委员会总顾问郑时龄教授向大学生讲述了《城市空间更新》。
“早在20多年前,世界上许多城市就都有步行街,步行街已经成为城市空间品质的一个标准,是复兴城市中心区的良策。”郑时龄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各地纷纷兴起修建步行街之风,而在南京东路步行街建成后,更是成为了国内许多城市取经的“样板街”。
想起当年上海市政府决定建设南京路步行街还是1998年8月,10月召开“南京路步行街的建设专家咨询会”,当时为同济大学副校长的郑时龄担任了评审专家组组长。
彼时,距离1999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献礼剩下不到一年时间,南京路步行街的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于是,黄浦区政府委托评审专家组长郑时龄带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黄浦区城市规划管理局的设计师负责深化和施工图设计,黄浦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承担施工建设。这也被郑时龄称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参与南京路步行街设计”的一段经历。
如今,在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上海城市地标之一的南京东路世纪广场又将迎来一次“新生”。郑时龄特别欣慰看见青年的设计力量。
他表示,大学生通过参与大赛的前期调研和设计本身,就是对城市公共活动、城市公共空间一个认知和探索的过程,“方案能不能最终被采纳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大家通过亲身参与,认识到这种公共空间文化、城市文化的重要性,我觉得,这个更应该是题中之义。”
除了院士讲座,夏令营还安排了来自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建筑数字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建集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相关负责人做客“共享·共担·共创”高峰论坛,对话长三角大学生,探索城市新生,激活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青年力量。
夏令营将产生四强晋级“巅峰之战”
此次大赛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共青团浙江省委员会、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团委承办。
据悉,通过决赛夏令营将产生大赛四强团队晋级“巅峰之战”项目展示活动。8月26日起,通过公众投票和线下项目展示的方式,市民可以从余下八强团队中选出最喜爱的设计作品,“复活”一支团队与四强团队共同参加“巅峰之战”。
同时,也将由投票产生最佳视觉奖、最佳人气奖等5项单项奖,体现了公众参与城市建设,也是落实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探索和生动实践。
上海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赛坚持专业导向、多元融合、公众参与相统一,充分发挥专家评审咨询委员会的专业力量,长三角大学生、青年设计师与城市规划、景观环境、都市文化、社会治理等多领域学者的智囊作用,吸引动员市民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地标的设计,加强共商共建共享,在街区的复兴发展中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同时在南京路步行街竣工20周年之际举行大赛“巅峰之战”作品展示活动,也是想以青年之“智”,塑造凝聚城市品格的世界性地标,助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展现“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让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智慧。
作者:祝越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