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齐来,却仍有许多人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他们而言,撑起安全网的那些“神器”就是上海中心的阻尼器、人民“子弟兵”的胳膊以及充当导航仪的警车。
细微处见真章,台风天对于一座超大型城市而言,就是一次严峻的“大考”。每一个路口的信号灯、每一条道路交通标志牌、每一条街道广告牌,都关系着这座城市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身处不同工作岗位,他们的脸上却刻着一样的认真、温情,在台风“利奇马”带来的大风大雨天气里格外温暖人心。
上海中心的“阻尼器”:减少了24%风阻
台风“利奇马”挟风雨而来,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防风抗台的“镇楼宝器”——阻尼器也已开始运作。在大厦125层,只见这个大家伙左右摇摆,时不时会发出“咚”一声。
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世界上首个电涡流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可以削减强风下高层晃动,帮助超高层建筑保持楼体稳定和安全,是个重达1000吨的“超级巨无霸”。此外,在大楼的防台风设计上,上海中心还通过运用高科技的风洞实验测算,柔和的轮廓和扭转120度的外形减少了风对建筑造成的摇摆,这样的设计比同样体量矩形建筑的风阻减少了24%。
“子弟兵”的胳膊:几十把雨伞搭出转移通道
“大家不要拥挤,注意脚下路滑,请有序通行。”夜墨如黑,狂风嘶吼,武警上海总队机动二支队某部副大队长王炳在暴雨中来回穿梭,拿着喊话器引导600余名民工快速上车转移。
昨晚21时,正在紧张准备防汛抗台的机动二支队某部突然接到附近一工地的紧急求助。受台风影响,该工地工棚出现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随着风势渐强,这些铝制简易工棚极有可能倒塌,威胁600余工友及其家属的生命安全。工地负责人黄晓斌冒雨驱车四处寻找,终于发现了机动二支队某部营区,发出求助。
得知情况危急后,正在营区驻点的副支队长卓泽旺当即立断,一边向上级汇报请求批准,一边紧急调度营区所有运兵车辆前往工地转移群众。雨势渐大,为了加快转移速度,同时避免群众淋雨,官兵们用几十把雨伞搭出了一条从工棚到车辆之间的转移通道。来回往返数次,官兵们仅用了一个多小时就安全有序地将600余名工友转移到了营区。
转移的群众中有大批工人的家属,官兵们将宿舍腾出来打扫干净,供妇女儿童和老人居住,自己和年轻的工友一起在礼堂中打地铺。炊事班长陈礼和5名炊事员忙碌竟夜。他们熬完近千人份的姜汤已经疲惫不堪,又强打精神准备同等数量的早饭。工人们主动提出只要一顿稀饭果腹,陈礼却坚持按每人两个的数量准备馒头。他介绍道,台风影响持续时间长,转移工人本就食量不小,再加上其中还有不少小朋友正在长身体,仅靠稀饭无法提供足够的热量。
8月10日早上,馒头、稀饭、可口小菜应有尽有,陈礼坚持按照官兵们的伙食标准为工友们提供早餐。这一夜,陈礼彻夜未眠。
警车“导航仪”:5分钟内大部队有序穿越黄浦江
即使是“小电驴”,也有一颗F1的心。警车像F1领航车一样,在隧道里开道缓行,而后边一大票小伙伴徐徐跟进,不少市民就体验了一把“F1领航”式过江。昨天下午起,受今年最强台风“利奇马”影响,浦东各地普降暴雨,洋山、外高桥港封港,各轮渡站停摆。
相关部门决定,临时向过江的电动自行车开放复兴路隧道、大连路隧道。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交警支队为此抽调,经验丰富的排堵能手,集合过江电动自行车。然后,在警车引领下,组织统一过隧道“渡江”,确保大家在台风天都能安全回家。开道警车稳稳前行,而身后的电动自行车则有序跟进。不到5分钟,大部队便安全穿越黄浦江。
作者:何易、唐玮婕、王嘉旖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