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本报记者何易摄
“你们这些锂电池不能作为普通货物随箱出境。”7月25日中午,在浦东新区外高桥一期码头普通货物查验场,浦东海事局危防中心执法人员陈维和同事正在对一个集装箱进行开箱查验,前期通过新开发的船载外贸集装箱危险货物预检系统中的数据比对,执法人员怀疑其中装有锂电池,但货主并未办理污染危害性货物申报。经开箱后确认,里面果然有锂电池。
“80后”陈维已是我国外贸危险货物集装箱开箱查验第一人。自从2002年进入海事系统以来,陈维长期扎根船舶载运危险货物和船舶防污染管理一线,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有女版“福尔摩斯”的美称。
至今,陈维带领其团队先后共查获912起、1476标准箱的危险货物谎报瞒报案件,查实率高达86.7%。不仅如此,她和团队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船舶排放控制区综合监管的经验,有力维护水上交通安全和海洋环境清洁。
“从业十余年,印象最深的还是刚刚入行时,一艘从中国出运的外轮,疑似装载着危险货物,结果集装箱发生爆炸,导致船货尽毁,损失上亿元,更有三名船员丧生。可以说,正是这起事故,让我从初入海事的懵懂中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陈维说,那一刻,她意识到,如果能将自己在环境工程专业所学的危险化学品知识与海事部门的危险货物管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开辟一片新天地。
通过开箱查验查处谎报瞒报违法行为,这项如今的常规性工作,在2004年以前却尚处空白。陈维暗下决心,只要是为了水上交通安全,哪怕无例可循,也要勇敢尝试。
“当时,为了寻找甄别危险货物的有效方法,我查阅了数百篇国内外资料,分析了国内外几年的相关案例。”陈维说,经过三个多月层层过滤、反复核查300多万条货物信息,2005年4月的一个深夜,她实施了第一次外贸开箱查验工作。
“坦白地说,箱门打开之前,我的心情非常忐忑,担心如果自己判断失误,可能会耽误船期,影响海事执法的公信力。但还好,第一枪成功了。”
2009年,海事开箱查验被写入《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两部国务院行政法规,有力打击了相关的谎报瞒报违法行为。自此以后,上海港危险品自主申报量每年约有18%增长,保障了船载危险货物的运输安全。
在保护大气环境、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过程中,陈维也做出了不少努力。2016年4月1日起,上海率先启动长三角核心港口船舶排放控制工作。在没有国内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陈维带领团队通过对国际公约的研析、百艘船舶的实访、数千设备的排摸,解决了“查什么—怎么查—检查标准”等一系列问题,编制了《船舶排放控制区现场检查指导手册》,为全国顺利开展船舶排放控制区管理提供了样板。
如今,陈维及其团队还在探索实施“固定点初查—无人机核查—上船实查”的船舶尾气监测检查流程。
作者:本报记者 何易
编辑:周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