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普陀区2000户独居老人家庭装上了“智联普陀居家安全智慧套装”;率先试点“老吾老计划”,解决了很多失能老人家庭照护的实际困难;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全流程闭环模式……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模式、提升品质,满足老年人的新期待,这是普陀交出的一份养老“答卷”。
“互联网+”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独居老人在家摔倒了、突发疾病怎么办?他们的安全由谁来守护?以 “互联网+”为抓手,普陀区去年推出了《普陀区民政局关于“智联普陀物联网”应用实施方案》。在各方积极联动之下,仅用了3个月时间,普陀区内2000户独居老人家庭装上了“智联普陀居家安全智慧套装”。
安全智慧套装里有哪些“神器”?据介绍,它包括了无线门磁、红外体征传感器、无线烟感、无线可燃气体监测的“智慧四件套”,对接“普陀城市大脑”中心数据库,能够即时传输老人居家动态。数据显示,去年普陀各街镇产生火灾烟雾报警、门体探测报警及体征探测报警等民情2399例,人工上门处置553例,上门处置完成率100%。今年,区民政局将继续开展为8000户独居老人家庭安装“智慧四件套”,至年底,累计受益独居老人将达一万人。
以“互联网+”加持,普陀养老服务的另一大看点是“时间银行”——即发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记录其志愿服务时间,待他们需要被照料时,可以从“时间银行”支取时间,享受其他低龄老人的照料。
去年以来,普陀区民政局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以及专业社会组织探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时间管理,已初步形成“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全流程闭环模式。当前,区民政局正在老人年龄认定、服务内容和范围、时间认定与结转、流程及职责等方面积极开展研究,并初步形成一系列管理办法。下一步将继续优化“时间银行”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多方资源,预计今年下半年就将上线试运行,年内普陀区将有500名高龄老人享受到“时间银行”服务。
推动养老照护进家庭、进社区
养老服务正日益从机构向居家和社区领域延伸,推动社区非正式照料服务也成为普陀区养老破题的重要方向。
去年上海市民政局试点开展“老吾老计划——失能老人家庭护理者培训项目”,包括让社区养老机构为老人家庭进行培训,为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提供支持性服务,缓解居家照护的服务压力等等。
户籍老龄化占比近45%、全普陀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甘泉路街道正是全市首批试点街镇之一。为完善社区非正式照护服务体系,普陀区民政局参照试点模式,自行配资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在全区其余九个街道镇同步开展“老吾老计划”。普陀区还针对照护培训课程做了精心设计,推出“家庭照护地图”“有效照护”“美好家庭攻略”等延伸服务。
家住石泉路街道的李莲芳老人家庭就是该项目的受益者。在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中,帮助老人洗浴是家里人最大困扰。为此,承接“老吾老计划”的社会组织专业指导人员上门20余次,对家属进行了专业助浴指导和多项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老人因此获得了更好的照护。
今年,普陀区还将深化推进“老吾老计划”,两年累计将有2000户失能老人家庭服务获得专属的专业照护技能培训服务。
作者:周渊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