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一个十分特别的门牌号——特号。
位于杨树浦许昌路上的纺三宿舍。
▲1939和1941年上海地图中的“公大社宅”
据资料记载,纺三宿舍原为日商公大纱厂,建造于1926年,当时称为公大工房,也称公大社宅。公大纱厂的名字相对现代人毕竟比较陌生,如果换做上棉十九厂这个名字,或许知道的人就很多了。1945年,公大纱厂由当时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接管后,改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三宿舍——“纺三”的来历。后来,以此设立纺三居委会、纺三小区。
▲1989年《杨浦区地名志》“平凉路街道图”中的“纺三居委会”
按着地址,走进许昌路227弄纺三小区。通道很宽,很大的圆形绿带中央有一棵高大松树。透过枝叶间的缝隙,能隐约看到树后的一栋大洋房,门前一左一右站立着两株大桂树,守卫大宅。
走到大门前,环视四周,再凝视这栋洋房,就已经感到与众不同了——原本应该出现数字的地方,突出地写着“特号”两个大字。色号不是一般的夜光材料发出的微微黄,而是特黄!更幸运的是,门洞的另一侧还有老版本蓝底白字的门牌,外框因为大宅墙面的粉饰被弄花了一些,但丝毫遮盖不住它的年代感。
这个“特号”应当说在上海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在中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可以推断,因公大纱厂建在杨树浦,这里作为该厂的宿舍,提供给不同阶层职员居住。这栋大洋房如此别致,应该是给厂方最有地位的人居住(具体请参阅附录),以“特号”来显示地位“特殊”。
退回弄道上,沿着主弄往北,满眼都是日本式二层楼房,屋前有小花园,应当是高级职员的住处。继续往北,通道开始变窄小,房型也不同,大概是工人的住所。
从隔壁的新康里穿过,再进入弄内,回到大洋房的南侧,还有两排红砖的简易楼房,熟悉解放后早期工人新村房型的人都能在这里看到与之相仿的场景。仔细留意墙面,胫胫可数的砖面上刻着不少字,然而经过多次粉刷,厚重的涂料已把字迹变得越来越模糊,但年代感依旧压抑不住。
上海市民至今在这里生活着,医院、学校、浴室、理发室,还有游泳池和网球场,这些设施有些仍在运作着,比如许昌游泳池、怀德路一小。
相关链接
纺三宿舍资料汇编
作者:史博臻
资料来源:上海门牌研究所
编辑:史博臻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