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包装箱、饮料瓶、旧纸张等可回收物没地方交投,一直困扰着不少市民;“被迫”混入干垃圾后,不仅造成浪费也增加了垃圾源头产生量。为贯彻《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促进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日前,本市在《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基础上,出台《上海市可回收物体系规划实施方案》以及《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指导目录(2019版)》,计划在今年底前至少建成8000个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加快构建由“回收点、中转站、集散场”构成的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和生活源再生资源“两网融合”回收体系。
方案明确,本市将在居住区源头建设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以街镇为单位建设中转站,建成市民可回收物交投便捷、企业可回收物转运物流畅通的有效系统,建成政策引导有力、市场参与有效的保障系统,最终建成8000个“两网融合”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若干个布局合理的中转站、10个区域性和若干个托底保障的“两网融合”集散场,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可回收物交投、转运、集散需求。
按照实施方案,全市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建设工作将于今年底全面完成,按照城市发展和经济特点,城区每10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点,乡镇每1500户居民设置1个回收点的原则,全市至少建成8000个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根据社区公共设施条件,每个街道(乡/镇)建成1个同时具备可回收物交投、绿色账户服务、分类知识科普等功能的示范型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其余回收点可结合垃圾房改造,建成可满足周边市民交投暂存需求的标准型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为一般8-10平方米;社区无空间条件或垃圾房无冗余空间的,也可采用自助回收箱建成自助型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或采用设立定时定点流动回收车、向市民发放可回收物专用袋并提供定期或预约服务等形式,建成流动型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
可回收物中转站的建设也将于今年全面完成。具体地,本市每个街道(乡/镇)应设立1座中转站,外环内区域考虑空间限制,可2个街道统筹共建1座。中转站应配置称量、检测、分拣、起重、运输等设备,并具备大型车辆装车、起重、转运等条件。全市共214个街道(乡/镇),力争建成170座中转站。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本市各郊区至少建成1座可回收物“两网融合”集散场;中心城区采取委托市场化企业,与邻近郊区统筹共建,或委托上海城投(集团)总公司等形式,实现功能托底保障。全市规划建设10个区域性和3个托底保障型集散场。今年,逐步提升松江、长宁已建成的集散场,加快推进嘉定、宝山、奉贤、崇明集散场建设,市城投集团加快3个备选地块选址工作,加快国家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
为鼓励各区切实推进可回收物点、站、场体系建设,本市将加快研究制定市级“以奖代补”政策,加快研究制定相应经济或财政补贴政策;推动各区政府落实可回收物补贴主体责任,制定属地化可回收物体系运作资金补贴政策,对低价值可回收物予以专项资金补贴。此外,本市将加强“两网融合”体系与绿色账户平台融合,鼓励“互联网+回收”等新模式。
作者:李静
摄影:赵立荣 邢千里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