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感安检”G15沈海高速(沪浙)检查站。本报记者何易摄
编者的话
智慧公安是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超大城市管理要达到绣花般精细,科技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上海的道口、社区、道路、办事窗口等公共场所,各种智慧应用场景迭现,在充分释放警力的情况下,实现了案件数量大幅下降、市民办事便利度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大幅提高。本报记者试图以 “解剖麻雀”方式,为读者呈现“智慧公安”在上海的不同打开方式。
今年元旦,从浙江嘉兴游玩归来的市民庄先生开车经过G15沈海高速(沪浙)检查站时,被引导至旁边的安检区——语音提醒让他抬起头目视前方,摇下后车窗让后排乘员露出面容,庄先生调皮的5岁女儿对着窗外还笑着比画出一个V字形手势,停留12秒,抬杆自动抬起放行。
“这就安检完了?”过去道口安检,需要人们下车,查验证件、询问信息、检查行李、警犬嗅探、车底检查,平均需要5分钟,有时甚至需要10分钟。假日归途,往来沪杭两地车辆络绎不绝,但道路始终畅通,庄先生感叹:“这才是上海的服务、上海的速度!智慧化让上海管理犹如绣花般精细。”
用智能技术设备满足市民需求,提供更多的方便和安全,正是上海“智慧公安”建设的初衷。
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科技科科长陈洁是这套智能安检系统的创意人,“当时,我看着手上的智能手机,心里琢磨:科技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了,我们的城市安全管理为什么不能也智能起来?让科技为老百姓提供方便、为民警减负,就是 ‘智慧公安’建设要解决的问题。”
陈洁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传统检查站存在“安检难度高、耗费时间长、群众体验差”等瓶颈问题。能不能开发出道口的“无感安检”?在陈洁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这套系统诞生了,并被命名为“FISH”——分别取自“快速”(Fast)、“智能”(Intelligence)、“安全”(Security)、“和谐”(Harmony)四个英语单词的首字母。
“驾驶员安检‘没感觉’,民警的人身安全也有了保护。”记者在G15沈海高速(沪浙)检查站看到,现场仅一名民警就能完成四条自动安检车道的巡逻。“过去,我们最怕嫌疑车辆冲卡逃跑,只能赶紧铺道钉,有时甚至靠人去拦。”G15沈海检查站站长李斌杰介绍,新系统集成了“前中末”三大模块——前端对车辆进行过滤、阻拦问题车辆,中端对司乘人员进行快速精细化比对,末端对可疑车辆及人员进行全方位安检。
如今,入境车辆经过前端收费站时,系统快速对车辆号牌进行比对,实现对被盗、布控等车辆的实时报警,并采集比对车内前排司乘人员图像,实现对人员的前端初步过滤。车辆进入检查站安检区域内的“智能安检车位”,不同方位安装的5个智能探头,分别对车牌、驾驶员及乘客快速识别比对——这也是全市首个实现前后排乘客同时比对的系统。一旦发现异常,系统立即报警,前方拦截触杆1秒内即可挡住嫌疑车辆去路。
道口日均通行车辆2万辆,近七成是小型车。“过去,四条小型车辆安检车道至少要安排四名民警、四名辅警和一名机动民警,24小时连轴检查才能安检约1000辆车。”安检效率大幅提升,感触最直接的当然就是沈海检查站站长李斌杰,“现在只需要一名警力,但日均安检车辆、人员分别同比提升了409%和203%。九个多月来,已累计比对人员460万余人次、车辆290万余辆。”释放出的警力得以加强对大型车辆和重点车辆的检查——去年3月22日系统投入运行以来,已有23名在逃人员在道口落网。
作者:何易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