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沈尹默诞辰135周年纪念文献展”开幕式今天在海派文化中心举行。本次文献展展出500余件文献资料,其中100余件展品是首次公开展出,既有沈尹默珍贵的书法真迹和著作,也有大量报刊文章、照片和生活实物,展示沈尹默作为书法家、诗人、学者、教育家和新文化运动先驱的成就,以及其光明磊落、温润如玉的人格魅力。
其中沈尹默青少年自述长卷、五四时期的书籍原稿等珍贵资料都来自他的学生。
只教正楷,不教行书
戴自中是沈尹默故居永久顾问。他作为沈尹默先生的入室弟子,从1958年开始拜在沈先生门下研习书法,直至1971年先生去世,整整跟着先生学了13年。
戴自中对书法的兴趣源自沈尹默两本书籍。1957年,戴自中买到了两本书。一本是由我国早年的地理学家孙宕越先生主编的《京沪周刊》,一本是杂文家蔡夷白著的《夷白杂文》,这两本书的书名清隽秀朗,行云流水,均出之于沈尹默先生手笔。
戴自中看到后喜欢得不得了,对这位书法泰斗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1958年第二期的《学术月刊》刊载了沈尹默写的《书法论》,读了后感到茅塞顿开,深受启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于是便给《学术月刊》写了一封信,不仅谈了自己的读后感,还斗胆附上了自己的习作。
不料想,没过几天沈尹默委托书法家拱德邻给写来了回信,并邀请到沈先生家里去。就这样,当时17岁的青年戴自中,第一次迈进了海伦路504号沈尹默家的大门。
学书法的过程中,沈尹默首先教执笔。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取来一支干毛笔握在手中作示范,告诉大家写字首先要掌握好“执笔五字法”,撅、押、钩、格、抵五种指法都要烂熟于心,熟练运用。手要离开桌面,用腕力运笔。
青年人当时写字往往是将手腕靠在桌面上写,一开始学习沈尹默的执笔方法还真的点不习惯,但在先生的教导下,戴自中坚持刻苦练习,不仅逐渐掌握了“执笔五字法”,还养成了悬腕书写的良好习惯。
刚开始的时候,沈尹默让戴自中临赵孟類的《三门记》,临了两三个月后,沈先生看了字,认为戴自中的性格与赵孟類不符,于是让戴自中改临褚遂良的《伊阙佛碑》,并给了戴自中十来张他教书法的提纲,让戴自中仔细揣摩和研习。
沈尹默先生教人书法从来都是只教正楷,不教行书。他认为正楷是书法的基础,行书可由习字者慢慢摸索,正楷写多了练多了,再要写好较为灵动的行书就不难了。
习字循序渐进
叶建生是沈尹默故居终身顾问。1962年拜入沈尹默门下研磨习书,那年他23岁。
“那个时候我的字就是涂鸦,不好意思拿出来。只是想把字写好。”叶建生回忆了沈尹默先生当时开的书目,内容有王羲之、王献之,他特别提到宋四家,这也是沈尹默先生一辈子学得最深的四家,当然也有禇遂良。“他还叮嘱我,从这里慢慢化开去,再博览群贴。所以我一开始是学褚遂良到后来用功于宋四家,宋四家里面特别是米带的字学得最多。”
拜尹默先生为师以后,叶建生基本上两个礼拜去一次,听他指教。“记得沈先生当时对我说,写字要运用手腕,人的手腕有两个胛骨,当你上下起伏运动的时候,这个腕就是高低不平的;比如说一横不是笔直过去的而是有起伏的,有粗细的,甚至有时候要停顿一下再前进的。这样的运笔如锥画沙,假如你拿一个棍子在沙地上画一横,不是上下用力慢慢前进的话,是没有痕迹的。”
叶建生开始还不理解,他说:“建生,这样子,你搭着我的手。你看我怎么弄横怎么写,竖怎么写。”就这样,叶建生经过了长期的训练,知道了写字一定要运腕的道理。
沈老同时也告诫学生,学书要循序渐进,先把禇遂良掌握透,然后去博览其他各家。所以叶建生学褚遂良用功用得很多,特别是禇遂良摹写的《兰亭序》。
他有一句话让叶建生终身难忘,大概的意思是说,做事情你不要怕困难,你要先尝试。刚尝试也许不入门,但是久而久之就进去了。沈先生还教临《郑文公碑》,他说这里用圆的笔划多,不像《始平公》方笔用得比较多。叶建生说,“可见沈尹默的书法的风格,就是在吸收了前人的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时代的精神,再加上自己的个性,形成了稳健、明朗、风流的风格。”
作者:祝越
编辑:周渊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