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诗与真》海报。
“在我脑海中浮现的父亲,总是跳跃式的,那时、那事、那景、那情,从来没有时间顺序,可是总有一根主线是不变的,简约地说,就是父亲的品格。”大银幕上的严燕来满头白发,双眼潮红,这位六岁才与父亲见上第一面的女儿,如此表达对父亲严东生的思念和缅怀。
26日,两院院士、我国无机材料学重要奠基人严东生的传记电影《诗与真》,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首映式。影片采用访谈形式,将严先生高瞻远瞩、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一生娓娓道来。
据悉,该片已被纳入“2019我的电影党课”活动、中国科学院党员教育基地教材、上海市科技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必修课等,今起在全市院线上映。
他用严谨的学风追求科学的美与真
影片的镜头从一张泛黄的纸上扫过,一个个手写的名字端庄隽秀。“这是父亲晚年写下的一串名字,他记性好,几乎记得和他合作过的每一个人。”严燕来说,“父亲就指着这些名字,跟我讲述他们的故事。”
“当年是真实的事情,但到了晚年却是诗意的回想。”这句出现在歌德回忆录《诗与真》里的话,让晚年的严东生产生了共鸣,也成了电影名字的来由。他一生与无机材料打交道,成果涉及高温结构陶瓷、无机复合材料、高温无机涂层、耐火材料以及高温过程物理化学研究等,我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最核心的探测材料,即308根600毫米“世界最长锗酸铋晶体”,正是在严先生团队早年闪烁晶体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
与严东生打过交道的人,无不被他的战略眼光所折服。他直接参与了1956年我国第一个12年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了1962年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1963-1972十 年科技规划》的制定。1977年,邓小平同志邀请30多位老中青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座谈会,严东生是其中之一。1984年,他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中国科学院科技体制改革的汇报提纲”,使中国科学院的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影片很真实,和严老交流的一幕幕不禁浮现在我眼前。”前来参加首映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说,电影还让她记起一件“小事”。那是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严先生曾与叶叔华讨论科学技术问题,他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不是现实生产力,这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想到现在我们依然在为科研成果的“纸变钱”而努力,叶叔华不得不佩服严老的高瞻远瞩。
他用一生践行“科学救国”诺言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母校燕京大学的校训对严东生影响很深,追寻真理,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而最终目的是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国家,而这也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员时,严东生每月的研究经费有300美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但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便毅然决定回国。“从严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它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何尝不是一堂生动的党课。”看完影片首映,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陈航榕动情地说。
事实上,科学救国的种子在严东生早年求学时就已播下了。1935年,严东生中学毕业,家人希望他报考税务学校,可以捧个“金饭碗”,但他的第一志愿却填了清华大学化学系,积贫积弱的祖国催生了他的报国梦想,那就是“科学救国”。
“严先生领导了那么多科研项目,但到了报奖时,他的名字要么不出现,要么就放在了最后。”陈航榕说,先生是真的因为热爱科学而研究科学,对于名利,他并不在意。严先生的这种情怀也深深地影响了陈航榕,她是严老80岁收的学生,如今她也开始带教学生,她说要把严先生的品格一代代传下去。
他总是搀着妻子的手过马路
整部电影的泪点出现在最后,当学生李红霞淡淡地说着“每次看到师父和师娘过马路,师父总是紧紧搀着师娘的手”时,首映式现场传出一阵阵抽泣。在旁人想来,忙于工作的严东生必定忽略了家庭,但实际上,他与妻子孙璧媃携手走过72年,真正是伉俪情深。
“我19岁就一眼看中了她,追了6年,然后相伴65年,说起来还是我‘占便宜’。”90岁的严东生说起妻子时,眼镜下的眉眼眯成一条缝,笑成了月牙。2014年,孙璧媃住院了。一连三四个月,严东生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总会来到病床边陪她,为她送毛巾、递茶水,陪她说话,直到深夜,被护士催着回家,他才离开。他的学生给他打电话说:“严老,这几天师娘身体不错,您就别来医院了。”话音刚落,严东生就拎着保温壶走进了病房。
2016年9月18日5时56分,严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2017年,严东生的传记电影开始筹拍,在寻访严老人生轨迹的过程中,他的精神与故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随着电影的上映,严东生的家国情怀、奋斗人生,将会影响更多人——其实,他一直都不曾离开我们。
作者:沈湫莎
编辑:苏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