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接受调研的鞋企反映,中国总部盈利下降拖缓了其走出去步伐。史训锋 图
陈博 张明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取得显著进展。虽然从规模上看,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依然以国有企业为主,其交易规模(2012年平均交易规模约为6.5亿美元)要高于民营企业(平均交易规模约为1.5亿美元)。但从交易数量上来看,民营企业已经超越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投资形式多样,对象项目涵盖面较广,它们在海外投资过程中遭遇的困难和挑战都值得深入研究。国内的配套政策也可以在很多方面进行改进,以更好地协助优秀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经营。本次针对民营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调研,我们之所以选择温州。一方面是因为温州是中国民营企业的重要聚集地,具有样板意义。另一方面,是温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似乎并未取得非常积极的进展,个中原因值得深入调查研究。本次调研的对象全部为温州本土民营企业,大多从事民用商品制造和加工行业。这些企业在海外均有直接投资项目。
调研企业简介
参与调研的六家企业涉及的产业包括制鞋、钢材、汽车零配件和电器,且都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在现阶段,国内企业对外投资需要有较强的资本和现金流支持,因此这类企业往往已经在国内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H鞋业公司为例,该企业最早从温州本地市场起家,后从事贸易外销,最终通过直接投资在海外建立工厂。H鞋业在欧洲、北美最早设立工厂,金融危机之前,铺货范围达到了2600多家店面。金融危机之后进一步扩张至非洲尼日利亚。该公司目前在海外设立有3个工厂,8个子公司。
K鞋业集团同样从浙江本土经营起家,早先进入二三线城市占领市场,后于1999年成立外贸部,外贸金额一度达到每年4000万美元。2001年起,凭借着温州海外侨胞的支持率先在法国打开市场。2009年该公司在海外已经有200余家分店,在巴黎有30家,并在法国建立了专门的市场营销分公司。除了在法国开设分店,K集团还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参与建设工业合作区。
Q管业集团是国内某民营钢铁企业的子公司,专业于钢管制作,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受访者主要谈及了其母公司钢铁企业T的海外投资状况。由于企业钢铁生产所需的镍原料可能面临限制出口,因此企业决定在印尼建立一个初级冶炼厂以及配套的发电厂,进行总额达6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此外,T企业还对津巴布韦的铬矿进行投资。
G集团主营万向节等汽车零部件,目前产品销往120个国家,自由品牌和贴牌生产并行。G集团在美国开设有两家分公司,德国一家。
R企业的海外投资则集中在越南的火力发电厂,目前投资额为1.68亿美元。
走出去的原因
这批温州企业共同点在于都具有雄厚的基础实力。但其进行海外投资的动因又各有不同。
第一,走出去有助于拓展和巩固海外市场。
H鞋业和K集团都是制鞋企业。二者都在海外传统的鞋业制造地区欧洲等国设立有工厂。在进行海外投资之前,二者已经和目的国保持长期的贸易联系,熟悉当地的市场环境。进行直接投资是为了更加贴近当地市场,节省成本,也为了能绕开海外经销商更加直接面对顾客,力求打出自己的品牌。因此,面对发达市场,这类企业以设立工厂为辅,设立门店和营销公司为主。K集团就在巴黎这一高级皮鞋云集之地开设了30家门店销售自己的品牌皮鞋。由于海外门店的排头兵作用,K集团打响了知名度,出口均价达到25美元,甚至高于意大利南部制鞋厂的出口均价,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
G集团的策略也有着同样的考量。G集团主要在美国进行投资,当初走出去具有一定的巧合性,用企业管理层的话来说,是“先开枪,后瞄准”。美国当地一间汽车零部件连锁超市要求供应商必须在美国设有工厂和大型仓库。为了满足准入要求,G集团在南卡罗来纳州通过收购的方式设立了工厂,并主要从事旧零件翻新业务。随后由于翻新品在中国新品的竞争下失去价格优势,这间工厂被改建为仓库。G集团进一步设立了技术研发和营销中心,并聘请当地人担任高层管理人员。如今在美营销平台带来的年销售量达5000万美元。国内制造和海外的仓储、物流研发与营销形成了垂直体系,协同攻占当地市场。G集团在德国科隆设立的仓储基地也遵循着类似的发展路径,并在欧债危机期间由于旧品翻新业务快速增长而获得较快增长。
R企业在越南安庆的火电项目则是公司业务线的海外扩张,只是地理位置和经营背景发生了变化。
第二,走出去有助于就地生产,节省成本。
这一策略往往针对发展中国家市场。H鞋业集团在非洲开设的工厂目前有上千名员工。由于当地劳动成本较为低廉,因此这一策略实际上结合了生产和营销两端,有助于更直接地切入当地市场。H鞋业生产出的鞋制品能直接在当地销售,从而省去运输成本。同样的,G集团在发达国家进行仓储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节约经营环节成本。
第三,走出去有助于获取战略性资源。
以T钢铁集团为例,其海外投资主要集中于当地的矿产项目,目的正是为了获取国内生产线上所需要的关键性资源。
第四,走出去有助于多样化经营。
H鞋业在非洲除了传统的制鞋业务以外,还收购了矿山产权,试图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是通过多年经营在当地打下了扎实的人脉和业务基础后进行的横向业务扩张。当然跨行业收购也蕴藏着一定风险,其收购动机也可能是为了转手买卖获取更高的利润。这就使得跨行业经营者必须对当地的经营、政治、社会风险都具备全面深入的了解。
第五,走出去有助于配合国家的宏观战略需求,形成以点带面的协同发展。
K集团响应商务部的号召,在俄罗斯建立工业园区,招商入园,带动了皮鞋、服装、木地板、纸箱等多个产业的企业入驻,目前产值30亿元人民币,带动出口20亿元。工业园区带头和俄罗斯政府办理好商业注册等相关文件,走完流程,从而为后续入驻的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并有效逾越了对法律情况不熟悉所带来的障碍。这样的走出去方式形成了有效的政商结合,并为后续企业带来了便利。
综上所述,温州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原因较为多样化,除了更加贴近当地市场、节省成本、扩张业务之外,也有获取战略性资源、增强研发能力等长远考虑。
走出去的策略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温州的民营企业使出了十八般武艺,试图以不同的策略切入海外市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第一,和当地人才与资本合作。H鞋业在非洲的矿山收购过程中和当地人合作持股,分配给后者约10%的股份。G集团在美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有不少是当地人,注重吸引了解当地状况的人员加入公司,获取宝贵的无形资产。G集团同时要求海外员工每年定期到国内总部述职,增强内部凝聚力,使得海外员工也逐步认同中国企业的文化。这正是为了培养团队士气,增强本土和当地公司的纽带。K集团在法国开办分公司的时候也和当地的侨民进行合作。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允许海外人才和资本加入有助于深入当地市场,带来了无形的附加值。
第二,紧密配合政府政策。K集团在俄罗斯的工业园区获得了商务部的支持。政府层面的沟通有助于高效解决跨国商业经营的不少法律和政策问题,并能形成集群效应,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成规模地向外扩张。
走出去的困难与挑战
尽管走出去战略得到了国家的鼓励,然而限于我国市场发展水平、企业实力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制约,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依然在初期发展阶段。在这过程中,民营企业更是遭遇了不少挑战和困难,深深困扰着敢于走出去的企业家。温州几位经营者反映的问题可以归结如下:
第一,中国移民不尊重当地文化和法律,引起当地人的反感,从而造成经营困难。
H鞋业的经营者就反映,非洲当地中国人在国际机场不排队,行车不按规矩,给当地交通状况造成困扰。同时,中国人习惯熟人文化,存在不尊重法律的问题。更主要的是,由于中国人习惯了官僚体系,热衷于结交当地长官,希望通过“摆平”长官解决问题,而疏于和部落、教堂、当地民众打交道,缺乏对非洲复杂的文化结构有深入的了解。当地传统的伊斯兰教势力很强,基督教也开始发展。而中国移民和经营者往往对此较为陌生,较少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民俗,从而遭受当地人的反感。
此外,中国经营者不了解学习所在国的风俗,更倾向于埋怨大使馆。但大使馆人力有限,往往无能为力。以加纳为例,目前有将近7万中国人在加纳,绝大多数从事挖金行业。中国社区出现了自己的赌场和地下组织。挖金者往往没有营业执照,存在着高度风险。不少中国人超期滞留,当地政府已经多次发出警告。
因此,近年来在非洲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当地人对中国的偏见越来越强,怀疑中国人到当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掠夺资源。中国的大部分公关活动集中在修建基础设施之上,为当地政府带来政绩,但是百姓的直观感受较弱。反而是欧美的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活动和社区支持赢得了当地居民的好感。
第二,当地企业恶意阻挠中国企业经营活动,同时当地政府存在执法偏见,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由于中国的产品往往在价格上具有优势,极具竞争力,因此会遭到当地企业的竞争压力,有时候甚至会采取恶意诉讼的方式企图将中国企业驱逐出市场。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刻板的印象和中国国际地位仍然有待提升,中国的海外经营者时常会受到不公的司法对待。
K集团曾经因为鞋底标识怀疑侵权被当地企业告上法院。法院的措施极为严厉,在调查期间将公司资金冻结,护照吊销,甚至拘留工作人员。此外,虽然公司的财务正常,但巴黎市区的银行拒绝开设账户,只能到郊区开办,抬高了经营成本。诉讼对K集团的经营造成了困扰,并且增加了海外运营的成本。
第三,国内经营困难制约了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根据H鞋业的反映,从2009年开始整个制鞋产业链创新有限。2009年之后,很多经营者退出市场,大部分转向炒房。此外美元贬值进一步压低利润。2009年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拉高劳动力支出。这些都打击了企业的获利空间。由于海外的扩张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中国总部盈利出现下降拖缓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第四,中国金融体系对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支持有限。
在温州的金融危机之中,走出去的企业饱受困扰。由于这类企业的大量资产集中在海外,银行难以查验,因此不但难以在扩张时获得贷款,更是在出现经营困难时被要求立即还款从而使资金链出现紧张。此外几家调研企业也反映,海外经营大多使用的是自有资金,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而海外扩张往往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因此这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资金链负担。企业呼吁银行能对走出去的企业更加友善,通过金融创新和国际化支持海外投资。
第五,一些目的地国家的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海外工会实力强大,又由于民族文化因素使得不少国家的劳动力工作态度不够尽责,企业的海外经营常常遭遇挑战。H鞋业集团采取了短期签约的方式,逐步淘汰不尽如人意的工人,并且主动以公司整体名义加入工会,支持工会活动,争取到了较佳的劳资关系。
第六,国内对走出去投资的审批流程需要优化。
T钢铁集团反映对外投资的手续办理程序繁琐。办理追加投资时间较长。而海外投资的时机往往不容错失。企业提议由于海外投资主要使用的是自有资金,希望政府放宽管制。同时,对外投资需要区商务部门、市商务部门、发改委乃至省商务厅的层层审批,而且每一级所需要的材料不一样,造成了较多不便。因此企业希望各部门能统一,或者详细公布所需材料,以免对企业的报批过程造成困难。同时希望投资的审批权能下放到市一级,争取从简从便。
第七,签证难度较大。
企业反映在海外投资时人员流动频繁,但签证审批严格,往往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障碍。
(作者陈博系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张明系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郑景昕编辑,工作邮箱:zhengjingxin@wxj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