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1,《大学》中修身为本为何是现代法治的伦理共识?
2,蔡元培提倡的孝系美德如何能转化为当下的社会公德?
3,五伦之外与陌生人的关系可否发展为推动社会良风的第六伦?
郭齐勇,1947年生,湖北武汉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1993年始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获评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与副执行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现仍兼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到哈佛大学、东京大学、慕尼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首尔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讲学。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熊十力传论》《守先待后》《文化学概论》等。
吴晓明 ,1957年出生于上海,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复旦学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于1982年、1984年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又在职攻读博士,于1994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作为访问学者赴英国利兹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进修访问。1999年获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7年获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著有《思入时代的深处》《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早期思想的逻辑发展》《科学与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概念》等。
郁振华,1966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秘书长、中国知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副会长、美国波兰尼学会理事、中法科学与社会联合研究院(Joriss)知识与行动研究室(KAL)中方主任。
1998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获挪威卑尔根大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法国里昂高师等从事访问研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
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多项课题,科研成果多次获奖。主要学术兴趣:认识论、形上学、比较哲学。代表作:《形上智慧如何可能?》(2000,2015修订版),《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2012),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和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与人合译《跨越边界的哲学》(1999)、《西方哲学史》(2004,2016修订版)、《时代之思》(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