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辉,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7月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先后师从导师怀进鹏院士和何新贵院士,获计算机科学理论与软件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人工智能研究所,师从我国著名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院士进行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11月期满出站。后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致力于基于神经生物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神经视觉算法模型和神经编码机制研究。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系列、Elsevier系列、Springer系列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近50篇,出版专著二本。
林龙年,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专业。1994年和200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生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回国,在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持大脑编码分析技术平台的建设,并担任大脑编码分析实验室负责人。现任中国神经科学会理事,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上海市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神经科学会副理事长,《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生理学报》等专业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学习记忆神经编码,有关海马“记忆编码单元”和“窝概念细胞”等研究工作,发表在《PNAS》、《Trends in Neuroscience》等国际专业杂志。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
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4、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1994年晋升研究员。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并任系主任。
其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近百种,如《天学真原》、《科学外史》、《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等;在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约180篇;长期在京沪等地报刊杂志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如《文汇读书周报》的“南腔北调”专栏、《新发现》的“科学外史”专栏。科研成果及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巨大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于 海,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北欧中心研究员、上海慈善基金会荣誉理事,上海东方讲坛讲师、上海法制宣讲团讲师等。主要研究领域:西方社会思想史、城市社会学、社区与志愿组织研究等。主要著述有《西方社会思想史》、《西方社会学文选》(中、英文版)、《城市社会学文选》(英文版)等,其中《西方社会思想史》获国家教委第三届优秀教材一等奖、“十一五”国家重点教材等荣誉。主持多项复旦大学与欧美大学合作课程,其中与加拿大女王大学的全英文课程“Development Studies”2009年获教育部“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2016年获上海市外国留学生英语教学示范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理论的核心范畴”等多项课题。曾在耶鲁大学、多伦多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挪威卑尔根大学、韩国首尔城市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冰岛大学等大学开展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