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东阐释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意义和中国海权观
近海确立主导地位 远海争取合作共赢
战略认识:中国现在称不上海洋强国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提出大力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将海洋战略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海洋强国,泛指具有发达海洋经济、先进海洋科技,能对海洋实施有效管控的国家。我国目前与此标准相距甚远。第一,海洋经济在国家GDP中占比达20%方可称为发达,我国未及。其次,我国的海洋科技不尽人意,在MH370失联航班的搜救行动中,我们的设备与美国“金枪鱼”无人潜航器等相比,采用的技术、设备都有差距,亟待追赶。再次,我国在一些岛屿主权、海上划界问题上与周边国家存在争端,如钓鱼岛、苏岩礁、黄岩岛等,另外,美P-8A、P-3C反潜巡逻机等侦察机经常在我近海窥探、搜集我军事情报,可见周边海洋形势十分严峻。还有环境污染问题,赤潮、绿潮、漏油……都是破坏海洋生态的“杀手”。
大幅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走向海洋,拥抱世界;在海洋作为发展空间延续的21世纪,“海洋强国”乃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类已进入了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经济正成为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沿海各国不断加快经略海洋的步伐,积极调整制定新的海洋政策。如日本在冲之鸟礁建平台、植珊瑚,企图变礁为岛,就因为只有挤入“岛”的行列,才有资格获得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归根结底,对能源的开发争夺造就了“岛权”、划界的种种争端。
海洋强国意义重大。历史一再昭示,沿海国家向海则兴、背海则衰,走向海洋,方能拥抱世界。海上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不成为海洋强国就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除美国外,英国、法国、西班牙都曾称雄海上,成就当年霸主之位。
海洋与中华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我们既创造过先进的海洋文明,也因为漠视海洋而错失发展机遇,乃至陷入有海无防、丧权辱国的悲惨境地。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美、法、俄、德、日、意、奥等列强从海上入侵我领土达470余次之多。粗略估算,辽东半岛4次,渤海湾10次,山东半岛12次,江苏沿海10次,浙江沿海9次,福建10次,广东沿海21次……尤以日本的侵略次数为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恶,甲午战败《马关条约》之耻,无不在国人心头刻下沉重烙印。这是民族之痛,军队之悲!所以,在海洋作为发展空间延续的21世纪,“海洋强国”乃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若想“走出去”,必须积极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空中线路成本高昂,陆上资源耗不复得,海洋通道“发展才是硬道理”。
海洋是座超级宝库。世界现有陆地资源的贮备量仅可供人类使用500多年,而专家预计,海洋生物资源能满足300亿人口的蛋白质需求;除石油、天然气、煤、铁、铀、矽、锰结核、热液矿等,海洋能源可转化而成的电能与机械能,相当于目前世界年发电量的十几倍。海洋还是一种再生资源,对解决陆地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所起的作用正愈发重要。
我国50%以上的大城市,40%以上的人口,70%的国民生产总值都聚集在沿海地区。对沿海城市而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拉高经济水平。
走向海洋的同时,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海上安全“等不来,买不来,求不来”,惟有确立海洋强国路线,方可保障安稳,维护祖国利益
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与周边国家存在诸多岛屿主权争端与海域划界矛盾。比如我国在南沙“按兵不动”,但附近邻国却以每年几千万吨的速度开采石油。
此外,中国全面开放的格局,使海外资产、人员的安全问题更加不容忽视,且我进出口多依赖海洋运输,故海上战略通道的顺畅与否非常关键。近年来,海上恐怖主义、海洋自然灾害等威胁频繁发生,对沿海各国构成极大挑战。比如猖獗一时的索马里海盗,直接导致船舶保险大幅上升,拉高航运成本。2008年起,我军开始参加护航,成效显著。海上安全等不来,买不来,求不来,惟有确立海洋强国路线,方可保安稳,维权益。
随着现代海军远距离精确攻击能力的大大提升,海洋空间在客观上也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就是例子。我沿海地区的安全防御问题需引起高度警惕——如果敌人从海上发起远程打击,损失巨大!美国坚持12海里外即公海,这点距离对现代武器而言也就聊胜于无,所以发展海防,保卫沿海地区当为我国应对外来武力威胁的主要方向。
五大举措:海洋强国工程任重而道远
建设海洋强国是涵盖多领域的宏大工程,战略先行,经济是根本,科技是核心竞争力,管理亟待加强,海洋意识需要举国参与,共识中推进
第一要确立适合国情的海洋战略,不可照搬现有海洋强国的老模式。美国追求霸权,结成军事同盟;中国爱好和平,依靠自主发展;两者的海洋地理环境亦不同,岂可照搬。目前我国缺乏宏观整体的海洋战略,应加快研究制定具体细分内容的进程,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了。
第二要发展海洋经济,这也是建设海洋强国最根本的问题。与世界上沿海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经济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比如我国造船业多生产小船和低附加值的船,处于产业链的下游。2008年后世界船舶市场发生变化,小企业纷纷倒闭,于是我们想转型做高端,结果碰到技术瓶颈的壁垒。观光、运输兼顾的高档邮轮自己造不了,市场被欧洲和日韩占据,产业结构亟需调整。此外,我国在陆地发展中,大量排污入海,导致海洋环境也成了棘手问题。我认为,中国应积极发展海洋油气、渔业、运输、滨海旅游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构建优势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体系;逐步向深海、远海拓展,推动海洋循环经济、打造绿色海洋资源产业;着力改善海洋产业发展利益的不平衡,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域,再造一批海洋经济强省强市,同时拉动内陆相关经济的发展。
三要努力创新海洋科技,科技竞争是核心竞争。目前,我国对海洋科技的投入总体偏低,创新能力弱。我们应像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一样,深入实施科技兴海的战略举措:加强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海洋基础科学的研究;抓好深海动力环境检测,海洋系统业务卫星的研制;勘探开发深海生物和矿产资源等等;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海洋业新体系。我们还可以持续开展“两极”考察,寻求一切战略资源的可接地区。创新不易,但点破后也非无解之题,要持之以恒。
四是强化海洋管理。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管理工作已逐步形成为国家对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带行政管理在内的综合管理体系。我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装备建设;二是维护生态环境。目前,中央将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合并为“中国海警”,由国土资源部管理,开展海上维权执法,过去“九龙治海、各自为政”的低效或不复存在。但中国海警尚缺利剑,赴钓鱼岛周边巡航时,常遭日本海上保安厅船艇的挑衅——日海保厅是准军事化的海上执法队伍,拥有500多艘船艇、70多架飞机,部分船艇配备火炮、机枪等武器装备;我海警船吨位小、船龄长、无武器,狭路相逢难免吃亏,必须加大武装力量。至于环境问题,人们喜食的黄鱼、带鱼品种质量下降,和污染、滥捕现象密不可分,也是需要重视解决的。
五是大力弘扬海洋文化。应协调推进海洋文化的推广事业,如举办海洋宣传日、海洋展览会、各类相关赛事、探险活动等,以广泛传播海洋知识,营造关注海洋的氛围。这点可以向美国学习,10年前美国发布海洋规划,开展全民教育,在中小学课本里突出海洋强国意识,卓有成效。其次,我们要加快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兴建标志性的海洋文化设施,开发海洋文化旅游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海洋节庆活动等,实现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良性互动。另外,我们还要加强理论研究,制定海洋文化保护制度;整理海洋文化典籍,深入了解海洋民俗文化、商贸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建立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价值观体系,同时赋予海洋文化新的时代特征。众所周知,外宾来访最高规格可鸣礼炮21响,因为古代战舰有21门火炮,打出21发炮弹等于解除武装,展示友好——这个源自海军文化的礼节为世界各国接受,足见传扬海洋文化很有意义。
新海权观:强大海军是基石,强而不霸
中国特色的海权观用于民族自立,包括主权岛礁的占有权,管辖海域的使用权,公海航行的自由权以及国际法赋予主权国家的种种权利
海权论源于美国的马汉与英国的科贝特,其理论指导和实践于海洋大国。海权可归纳为国家在海上行动的自由权,包含两层:体现在国家层面,是本国与他国博弈时,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美国为菲律宾“站台”,菲方“回报”苏比克湾、克拉克空军基地。体现在军事层面,则反映为对海洋控制力的诉求,作为一种工具,海权自始至终为本国政治服务——是否发展为霸权,取决于其政治目的在于扩张侵略,还是民族自立。
海权是对海上防线的保障。构建海上通道为自己或盟友服务,但他国不得随意成行,这就是制海权。一战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争夺制海权控制海上航道,并建立海外殖民地,为本国利益大肆攫取。“日不落”时代的大英帝国;试图通过偷袭珍珠港击毁美太平洋舰队,从而掠夺东南亚战略资源的日本;采用潜艇“狼群战术”封锁英伦的德国;还有美苏冷战“古巴危机”、马岛风云征尘再起……无不突显对制海权的抢夺。
按照西方论点,欲称霸,强海军,夺海权。而我国走的是和平发展之路,应该树立中国特色的海权观,包括主权岛礁的占有权,管辖海域的使用权,公海航行的自由权以及国际法赋予主权国家的种种权利。目前我国与别国存在争议的岛礁多攥他人之手,这与其余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情况区别甚大。我们的海上利益必须受到尊重,我们也会平等待人,不排斥他国合法使用海洋的权利。
人民海军的建立是新中国海权路的起点,海军的正确运用起到“近海国事我说了算,远海行动参与着办”;对海洋强国起到重要作用
对强大海军的正确运用,是海权运用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必须着力建设海军。
真正的海洋强国,是指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滨海政、经大国,抵御海上侵略,破除外来封锁,实施对国家制海权的完全把控,把海洋作为拓展利益的活动空间。对比这样的目标,我国差距很大——统一大业未竟,跨接矛盾突出,争议岛屿不在我手,且受周边他国岛链、基地封锁围堵,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我们更须以强大海军为后盾,不断加强远海作战能力,以实力为后盾。否则,收复南海U型线以内岛屿、掌控钓鱼岛只是空谈。
人民海军的建立是新中国海权路的标志,目前我国海上力量与建设海洋强国的定位还不匹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海权观,以符合国家利益与国际地位。我国的海军战略已从近海防御转为近海防御与远海合作,对主权岛礁寸土不让,宣示鲜明立场,在亚丁湾护航、为叙利亚销毁化武护航便是印证。“近海国事我说了算,远海行动参与着办”:近海是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的主战场,是我国海洋防御的重点;远海则是抗击强敌干预的区域,是我实施核威慑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维护国家生存发展能力的地方。今后,中国海军应进一步强化斗争意识,树立大国威信。
任何海洋强国的崛起都意味着地区和国际海洋利益的重新分配,这种调整不是自发的,而是在主动较量中实现的。历史一再证明,以斗争求和谐则和谐存,以退让求和谐则和谐亡。维护海洋安全权益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海军运用最突出、最紧迫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以海上斗争打开局面,以友好交往稳定局面,双管齐下,既确立主导地位,又争取合作支持,最终互利共赢。
嘉宾对话
海权大于渔权,渔权是海权的一部分
平瑛:您所研究的领域主要在军事方面,我所研究的课题则多涉及渔业。在您看来,渔权与海权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
曹卫东:海权大于渔权。因为海上通道包括捕鱼通道,而所有海上通道的安全终将归于海权问题,因此,渔权是海权的一部分。掌握海权就必有渔权,但只有渔权未必证明掌握住海权。
北极航道开通将促我沿海调整产业结构
平瑛:我国海权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保障渔业的安全?北极航道试航开通后,可能对国家政治、经济、贸易往来产生什么影响?
曹卫东:我国海权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过去我们只讲“近岸防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结之后,我们便对专属经济区的利益、沿海地区的安全、海外华侨的权益等愈发重视,不断扩大防御纵深,不断拓展海洋权利。至于“两极”问题,看似遥远,实则也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从军事战略而言,目前,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全聚集在北半球,其中俄、美相距尤近。如果将潜艇藏匿于北极冰盖底下,能够大大节省攻击对方所需时间,所以北极是战略要地,此二国必争。从经济的角度讲,北极蕴含矿产、磷虾等丰富资源,是人类共同财产,北极航道若正式开通,无论航运还是开发当为利好消息。
平瑛:专家预计,2020年航道即可全年试航,周边国家纷纷赶着出台法律,划分“势力范围”,亮出底牌。从北极航道或对我国贡献的经济利益分析,其东北航道横穿整个北冰洋,连接大西洋、太平洋,多开了一道贸易口子,一旦成行,最直观的影响是我们跟北欧的贸易将更加频繁;同时,我们还能缩短航线,降低运输成本25%-40%,东北及沿海城市的产业结构可能也会随之调整改变。我相信,整个世界的贸易格局将有新的面貌。
曹卫东:航路若开通,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定将助益良多。“两极”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但气候寒冷,所以我们还应做好准备,加强装备和保障设施建设。
平瑛:海洋强国需要科技支撑,不光体现在军事上,也体现在经济上。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对大型远洋捕捞船只的要求一点不比军事用船低。其无线通讯、捞捕技术、海鲜生冷加工流程都采用了最为先进的设备。
海洋管理需处理界限、捕捞、污染问题
平瑛:您刚才的演讲中,不仅提到了海洋科技,还提到了海洋管理,我想探讨:海洋管理是否亦是海洋权益的一种形式?
曹卫东:海洋管理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是和外国的关系——怎么划界,比如我们与日本、菲律宾在岛礁主权上的争端;还有适度捕捞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不能破坏生态平衡;第三是污染问题,不可只顾陆上发展,而把垃圾全排放入海了。这些都是未来应该加大力度管控的。
平瑛:近海渔业滥捕的现象早就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自1995年开始,在东、黄渤海海域实行全面伏季休渔制度,有效地保护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从1999年开始,南海海域也开始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我国力争在控制与放流两方面做到一种平衡,逐步修复资源。个人认为,可以更加重视对捕捞船的数量、捕捞能力和捕捞方式等的控制。排污入海确实比较难管,沿海城市的调研显示,存在“此处管好彼处排,结果全化为无用功”的担心。总之,环境问题全民关注,国人要有海洋意识,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
21世纪“海上丝路”深化经贸互惠互利
曹卫东:我俩讨论了很多海洋经济的问题。其实习主席提出要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正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宏观战略。和谐海洋合作共赢,遵守国际法、联合国主导。我们不主张全靠武力解决问题,比如中菲黄岩岛冲突时,美海军代表团来访,座谈席间表示,“若夺岛争端发生在美菲之间,美将派军舰轰走菲方。”中国不像美国,咱们先谈,谈不拢再说,这其实就体现了一种和谐。
平瑛:“海上丝路”与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最大区别在哪?曹卫东:“丝绸之路”走的是陆路。追溯“海上丝路”历史,郑和下西洋带去的不是侵略炮火,而是和平友好,可见我们的“海上丝路”传递积极信号,是一条拓展我国与东南亚沿海国家经贸沟通的道路。
丝绸之路是具有强大辐射功能的贸易网络,21世纪的“海上丝路”,则强调更全面、更深入的合作。在南宁刚结束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正是中国与东盟加强进一步经济交流、互惠互利的表现。
发展离不开海洋,强大的海军是保障
曹卫东: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的海洋强国梦面临诸多挑战。事实上,美国的亚太战略“再平衡”恰恰是种“不平衡”——我偏要和你拉大差距,我偏要把军力部署在你家门口。世界经济危机后,亚太地区成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美国在此有巨大利益,而经济利益需要军事保护,所以,美国决定在2020年前将60%的舰艇聚集亚太。鉴于中国在“亚太发动机”中占比越来越大,美方此举即便不是针对性的,仍被视为一种威胁。故此,建设本国的强大海军迫在眉睫。
中国海洋意识中的“近海防御、远海合作”
平瑛:强大的海军是保障国家发展的一个基础。我国的传统海洋意识属于防护型,但欧洲国家多为进攻型,两者在观念上有很大差别。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海洋意识?
曹卫东:建国初期,我军并无大吨位舰船,平均吨位380吨左右,总吨位也才4万多吨,还没有一艘“辽宁号”大,所以只能靠近岸防御。后来我们拥有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仅靠岸炮防御显然不够,刘华清司令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战略——利益拓展了,能力也要相应提高,与大国地位匹配。如今,中国采取“近海防御、远海合作”,比如在亚丁湾护航等。海洋意识不能被简单理解成“退敌进攻”,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发展离不开资源丰富的海洋,应加快海洋开发、加强相应安全服务,而非固步自封于陆地,否则就会被别国甩开。
平瑛:海洋意识涉及开发、保护、教育等,其中,海峡两岸的高校对怎样支撑海洋科技、培养海洋人才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要主动了解海洋,以开放性的眼光衡量其价值。海洋强国需依托经济实力,因此国家海洋经济的战略性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非常重要,我们的造船业、旅游业、渔业都有提升的空间。不过,中央政府已对海洋区域的发展做了周密部署,从北到南,各个海域功能不尽相同,相信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比20%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即能达到,最终实现海洋强国梦。
听众提问
马汉海权观依然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华师大学生:马汉的海权观有两个忠实的粉丝——普鲁士和日本,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都以失败告终了,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曹卫东:马汉海权论首先是指导了帝国主义国家,德国和日本都是二战的战败国,但是他们成功运用马汉海权论,建立了强大的海军,有了争夺海权和海上控制权的基石。这种实践再次告诉我们,海权论不仅对帝国主义有用,对我们的发展建设同样有效。但我们建设强大的海军是用以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和平建设,如无强大的海权和海军,可能要重蹈120年前甲午之殇。
占比20%的经济指标只是海洋强国一部分
退休人员:刚才您讲到,如是海洋强国,其海洋经济要占GDP的20%,目前我国现状如何?
曹卫东:海洋经济占到GDP的20%,只是海洋强国重要的指标之一。目前我们国家海洋经济的指标大概没有超过10%,而且国家经济的各方面都在发展,比如陆上经济也在快速发展,计划在2030年达到15%,这是在水涨船高的环境中产生的,并不容易。但海洋强国还有其他诸如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等特征。
中国的反介入能力正逐步走向远海
上大学生:与英美俄三国比较,我国当下的海洋战略有何利弊?
曹卫东:英俄美都曾当过世界的海洋强国。在当时环境下,这些国家都是通过建立殖民地来扩充本国的资源,并以此逐步走向强大。这几个国家的海权观,其手段和目的是我们不能学习的。我们的海权不是靠侵略而是要靠发展获取。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讲,第一,我们不能侵略,但我们要有能力反侵略,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加强反介入能力。第二,协调好陆地与海洋的发展进程,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反介入能力正在逐步走向远海,因为远海有我们的利益,必须保证我海上通道的安全。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较薄弱,海陆发展不平衡,要直面海上安全威胁,解决诸多岛礁主权和海上划界争端,完成历史使命。因此,中国的海洋战略,就是在以上多种矛盾中去创立自己的海洋战略,这些都与英美俄截然不同。
用三军体系化立体化作战实践积极防御战略
南京政治学院学员:面对美国重返亚太,中国海军在发展战略上怎样突破C型包围圈?海军今后几年、几十年在维护从事非战争军事行动时,会有什么更积极的表现?
曹卫东:中国的国防战略是一种积极防御的战略,别人的土地我们一寸都不要,但是自己的土地一寸都不能丢。
C型包围圈,是我们面临现实的问题,但是海军出岛链到远海训练,这已经成常态化了。
在近海,我们敢担当,不惹事也不怕事,我们必须把自己的防御纵深扩大;从航空母舰上来看,我们跟美国没法相比。但是由于中国采取积极防御战略,我们使用海陆空三军立体化、体系化作战,不是海军单打独斗来保卫我们国家的安全。在家门口,用常规舰艇、潜艇就可以给对方航母构成巨大威胁,由于体系作战的能力,我就不怕其他国家对我进行攻击,特别是我们拥有核威慑和核打击力量,所以中国积极防御的战略,是可以有效维护我们海权的。
海陆统筹发展是海洋产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上海海洋大学学生:从微观的层面来看,我们在建设海洋强国和维护海权的过程中,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曹卫东:海洋管理部门的重新整合,消除了“九龙治海”的弊端,是个具体的措施。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在微观上我们的舰艇在从小型向大型转变,我们不能只有一艘航母,将来会建造更多的航母,还将自主研发新型的导弹驱逐舰,这些武器装备需要国家综合实力支撑。这些都是国家在整个宏观战略上采取的微观措施。
平瑛:政府在发展海洋强国方面已经有了很多举措。第一个就是沿海的海洋经济区域发展规划。第二我们强调海洋的海陆统筹,海洋产业要发展,一定陆地经济要跟它配套。第三是科技的注入,产业结构的调整。第四是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来管理保护我们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