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4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做客第109期文汇讲堂,主讲《一带一路2.0:开创新型全球化》,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上海市美国学会会长黄仁伟担任对话嘉宾。同时,特邀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名誉所长、资深中东问题专家朱威烈作专题发言,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执行秘书长、人大重阳研究院研究员韩桦任评奖嘉宾。
本次演讲音频请登录文汇微电台(APP喜马拉雅·听-搜文汇讲堂2017)收听。
本版摄影 袁婧 实习生丁怡参与本版整理
嘉宾主讲
近年,我常参与各种“一带一路”的海外调研并做各类宣讲,一方面,我感受到倡议激发了世界领域内的强大需求;另一方面,也不断遭遇各种不理解和质疑。因此,促使我萌生了2.0版的构想。这个想法还不成熟,但是我迫切感受到前瞻性思维的重要性,希望以此抛砖引玉。
问题的提出
前年底,我参加国务院参事室和美国人对话“一带一路”,谈到铁路、公路之外的油气管道和中东、中亚的重要。美国人说我们都实现页岩气革命了,修那么多油路和管路有什么用? 我在调研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相异思维,因此,2.0版的提出来源于现实和理论的双重困惑。
如何应对现实中面临的各类挑战
3月底,我再次随团去南亚调研。在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负责人和我们座谈,我感觉他所谈“中巴经济走廊”和我们的理解有所出入;而在当地,连小贩都知道“中巴经济走廊”,但并不知道“一带一路”,还问我哪个更大?
概括起来,海外有这么几类错误认知。
美国在亚投行成功吸收成员国后开始认真对待“一带一路”倡议。但一些战略家们会说,让“倡议”把中国引入到像阿富汗等地去吧。
最近,欧盟要调查中国参与建造的匈塞铁路,说它并未在欧盟范围内公开竞标等,这无疑会加剧中国高铁在当地竞争的不公正氛围。这是被挟持了。
牛津大学教授弗兰科潘写了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有些书评称其为研究“一带一路”最权威的专家,其实和“一带一路”是两回事。“丝绸之路”在中国看来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平、文化交流之路,但是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这个概念时,因为海上扩张已无空间,需要在陆上找合法性,由此找到东西方之间的这条路而统称为“丝绸之路”,实际是为了地缘政治扩张的需要。这是被异化了。
三重风险:时间、空间、自身
以上这些问题,我总结为三重风险。
时间风险。英国国防部报告《2010-2040全球战略趋势》 认为,2040年之前的世界都处于转型期,未来数十年要面对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意识形态复苏,以及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等。而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等“黑天鹅”现象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这是我们建设“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正值全球化的繁荣背景不同。未来将迎来长时段的世界不确定性。
空间风险。“一带一路”沿线的65个国家与战略上的“不稳定之弧”所在国家非常接近,“不稳定弧”即文明交接地带和板块交接地带,是军事冲突高发区、恐怖袭击高发区。
自身风险。“一带一路”周期很长,项目铺得很开,要建设不易、守住更不易。
跨学科的包容体系:人类命运的相通
另一个困惑来自理论上。西方人在听完我的演讲后,常提出你能不能用通俗的理论说清楚? 例如经济发展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等。但任何一种现成理论都没有办法表达“一带一路”。
跨学科思维对我很有帮助。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并没有否定它,只是说万有引力定律是有边界的,在宏观世界成立,但在微观世界就是谬论。到了印度,才知道佛法无边的佛并非最大,只是湿婆的一个变形而已;习主席访英,曾引用莎士比亚说的“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所以,只有包容性的理论才符合大时代、大格局、大智慧。
首先要超越近代的科学概念。近代科学是分科之学,越分越细,制约了人们对世界的通盘认识。常说亚里士多德是所有学问的开拓者,《亚里士多德全集》 有300万字。后来我发现,亚氏时代以羊皮书写,所有羊皮产量都不够写300万字,只是因为欧洲人在世界各地殖民,将其他文明据为己有,自诩与生俱来比别的文明优越。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里,细分化的西方理论很难解释多学科、跨学科的“一带一路”。
再从历史上来看,16世纪轮到荷兰人崛起时,思想家格劳秀斯认为此前霸主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把陆地分为东西半球,而海洋是公共的,所以提出《国际海洋法》,促成17世纪是“海上马车夫”荷兰的世纪。格氏没有直接挑战陆上理论,而是提出新的理论。“一带一路”同样不挑战西方的秩序。包容性的理论依据是:世界本来是通的,“通”就是命运相通,即人类命运共同体。
超越“线性赶超”、“工业化必经阶段”等现有思维
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解释一些困惑。阿富汗处在丝绸之路必经点,虽然各类战事此起彼伏,听了“一带一路”倡议后非常兴奋,提出要修新疆到阿富汗的光缆,帮助它实现弯道超车;我们去的尼泊尔,外界认为它很穷,但它希望自己能成为“亚洲的瑞士”,这些理想只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涵盖,而不是以现代国家或民族国家来区分。
麦肯锡前年发布了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图。1735年雍正驾崩,次年乾隆继位,中心从东方转向西方。而2001年到2025年,西方人预测,中心要回移到东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25年被预测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按赶超思维,今天中国的GDP是美国的70%,人均GDP是其七分之一,以此速度赶超,怎么不让美国人害怕? 但如全球化面临“逆全球化”,世界本身在显示不确定性,简单的“线性赶超”逻辑是否要遭遇混沌的不确定考验了?
同样,世界的发展必经工业化和全球化,国际制度安排基此逻辑。2010年中国工业产值首次超过美国,今天是美国的150%。我在伦敦和马丁·雅克对话,他说伦敦地铁图 (修了150年),竟不及中国10年内在960万平方公里上修的2万公里高铁图密集。中国的强大与工业体系完备密不可分;前几年,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搞再工业化。但依照“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评判标准,工业化会不再成为人类进步的必经阶段吗?
这些需要我们用一种前瞻式的思维优化“一带一路”,理论上具有包容性,实践上有清晰的路线图。
世界三种能力:中国要从应用到创新
当今世界有三种能力,中国的应用能力、美国的创新能力、欧洲的思想能力。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一,主要体现在技术市场化的应用能力。2.0版要继而追求创新和思想能力。我提出复兴-包容-创新三部曲。各种文明都需要自我复兴;接着是对其它文明的包容;最关键是怎么创新世界经济文明,几十亿人在搞工业化,原先对应千万级人口的西方价值观,上亿级人口的制度安排,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必须要有理论创新。
2.0对1.0的超越
2.0与1.0有何区别?
四大公域内追求全球治理
从时间上来说,我们是基于历史,现在要“走出历史”。2.0将从原来的复兴丝路精神到引领未来,从赶超逻辑到弯道超车,从工业化的梯度产业转移的追求转为新工业革命的创新。
从空间上来看,原来沿线有65个国家,加上延伸国家和辐射国家;现在,目光可扩展到北极,向南可延伸到大帆船时代所达的智利、墨西哥,可以“智联全球”。
从自身维度而言,第一个阶段欧亚(非) 大陆的立体交通网络、产业群、经济走廊主要体现互联互通的概念,2.0版本中要占据更多的战略制高点。比如进入信息、深海、太空、极地这些全球公域,越早进入越早拥有话语权。
深海是未来“欧亚舞台”的海洋升级版,我们知之甚少。比如,藻类已在地球上生活了9亿年,它们制造了大气中80%的氧气;海洋动物用声、光、化学、电等发出信号,用触觉和嗅觉接收。深海时代,超过原来意义上的修路概念,要利用大数据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积累海洋信息。
在信息领域,2016年颁布的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就明确,要统筹规划海底光缆和跨境陆地光缆建设,提高国际互联互通水平,打造网上丝绸之路。
所以,在2.0版中,信息是数字化,深海是人海合一,太空是天地一体,极地是全球治理。
从复兴到引领,提供公共产品提升话语权
以此逻辑,我们可以从复兴跨越到引领,从一般意义上的互联互通到“万物互联”。
就以资金、技术优势制订标准而言,华为可对5G技术制定产业标准;我去哈萨克斯坦调研,驻哈大使就倡议能否有里海指数,除美元外,以人民币定价天然气? 在互联网领域,马云制定了e-WTO/e-WTP的方案。
中国正在给信息世界不断提供公共产品,同时也提升了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中巴经济走廊带来合作国的自信
用前瞻式的思维方式看中巴经济走廊,不仅是中巴两国友谊的象征,它的“四个支柱”———基础设施、能源、港口和开发区要补工业化的短板,更是南亚大陆甚至整个区域合作大的示范工程。
其有“五大效应”:第一是中巴合作示范效应,如果引进开发区的模式,让巴基斯坦成为一个中等强国,可以激励更多国家学习中国;第二是产业转移效应,通过中巴经济走廊将产业链转移到整个非洲实现工业化,将极大改变西方在非洲殖民几百年中没有修铁路、建设基础设施等局面;第三是南北平衡效应,走廊连接“世界岛”欧亚大陆和“世界洋”印度洋,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南北之间发展失衡的问题;第四是大南亚区域合作效应,通过中巴阿、中巴斯、中巴印等三方面合作,服务于发展、安全、治理“三位一体”的大南亚区域合作———英国的加入更超越了地域,体现溢出效应;五是全球治理效应,尤其中阿巴务实合作,解决阿富汗、巴基斯坦长期存在的部落贫困和暴力现象、恐怖恶性循环的局面,这也反衬出为什么联合国两次在阿富汗问题决议中写进“一带一路”。
非洲至今没有实现互联互通,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两个邻国没有直航,所以这些国家很欢迎“一带一路”。中国有“四个自信”,希望通过互联互通也让巴基斯坦等国建立自信。
“一带一路”自身的生命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它变成一种实践,本身具有生命力。2.0版尤其要思考三个问题:和美国的关系;如何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如何以前瞻式的方式思考更长远的规划。
中美合作,从基础设施联盟做起
美国一度担心倡议会降低其世界影响力,后来发现不尽然。在实际合作中,美国有基础建设的需求,中美两国可否成立“全球基础设施联盟”,以促进全球的互联互通来实现共赢? 联盟可以为全球治理的难题提供帮助,比如解决阿富汗的恐怖主义、毒品等顽疾,也有助美国的国家安全和战略。中美冲突处恰恰是合作处。
具体怎么合作? 美国靠海洋立国,中国需要向美国学习;美国虽是拥有最大海域,但如今航空母舰、军事基地已不是最先进的秩序安排了,需要中国的智慧在G20或某些区域组织内统筹协调。
克服全球化的悖论:民生工程十南方型全球化
“一带一路”如何克服全球化悖论?
首先要改变单向度全球化,信息高速公路可以改变原来的部分全球化或者单向度全球化;同时要改变区域化和全球化矛盾。英国脱欧证明区域化并非抵达全球化的必然途径,可能和全球化有矛盾,英国在脱欧之后可寻求双边合作,更好地拥抱全球化。
开创新型全球化要着眼于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如民生工程,让当地百姓更有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美战略家康纳在 《超级版图》 一书中提出,未来40年的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人类过去4000年! 传统全球化中的关税减让,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新型全球化中的互联互通,将助增10%-15%。因此,“一带一路”将改革传统的全球化,朝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
新型全球化将让全球化“无死角”,尤其凸显南方国家参与的南方型全球化。西方人开创了全球化,但世界夜晚的灯光主要集中在发达的沿海地区,还有13亿人没有电;世界上90%的贸易通过海洋进行,海上物流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中间;互联网更是如此,12个根服务器中9个在美国,1个在挪威,1个在日本,1个在英国。因此,“一带一路”要让全球化更加均衡,以解决内陆地区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而美国和西方也会从中受益。
路径和前景:文明共同复兴十全球化的本土化
打造“新型全球化”的路径和前景具体如下。
第一,实现文明的共同复兴。这是一种人类整体的振兴和复兴,文明共同复兴的逻辑将超越竞争逻辑。“一带一路”将人类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串在一起,通过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推动内陆文明、大河文明的复兴,推动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推动新兴国家持续成功崛起。
第二,开创文明秩序。“一带一路”开创以文明国为基本单元的文明秩序,超越近代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国际秩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进步超越文明优越感。让这个世界真正回到它应有的多元化时代,激发出每个人的创造性和每个国家的自豪感,我认为这是中国梦和世界梦对接的地方。
第三,全球化要本土化。文明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农业文明一定比工业文明落后吗? 或许前者更可持续,让全球化“美美与共”,在本土化中落地生根。
“一带一路”依循的是再造中国和再造世界的双重逻辑,这个世界多大程度上需要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就有多大的需求性;随着推进中的不断优化,“一带一路”本身就成为了人类的公共产品,同时也彰显人类的光荣与梦想。
嘉宾对话
黄仁伟:今天学到很多,整个演讲确实很有新意。从概念到思维方式、到引证材料都是新的。“一带一路”2.0版没有人提出过。如果没有长时间的研究、关注、传播,无法做到。
2.0版可克服原先的某些风险
你展开叙述了未来发展可能的新趋势,提出了克服陷阱的可能思路。我参与了“一带一路”最初的研究和讨论,它并不是一次成形,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初期开始琢磨;美国提出“亚洲再平衡”战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提出要“去产能”后,又进一步优化。2.0版本找到一些跳出陷阱、避免风险的思路。而国家在对外推进中,已有部分相近调整。
比如,这次中美元首就谈到中国要参与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你设想的“全球基础设施联盟”,就是中美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行的战略结合。
2.0版引入了一些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一带一路”主要来自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陆上是张骞出使西域,海上是郑和下西洋,但这个思维不能解释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会有局限甚至很多矛盾。古丝绸之路提出时,中国是天朝,各国要向中国朝贡,但朝贡体系恰恰是今天西方制造“中国威胁论”的核心,按此逻辑,不仅周边国家不能接受你,域外国家更有文章可做。所以,必须超越历史。2.0版的全球网络、新型全球化、中美合作等强调人类整体文明的复兴,用这种语言和思路向世界说明“一带一路”,各国可以接受。
如何对接各类区域组织?
我提一点自己的看法或者希望你深入的地方。
其一是如何对接各种区域组织?如亚投行、金砖银行、上合组织、东盟10+1、东盟10+3、亚太经合组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等等,“一带一路”是否思考过把这些机制统筹起来?比如上合组织扩容后,已涵盖了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等准成员、观察员,早晚都会成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
这个问题涉及到美国在亚太的战略,我们在海上的丝绸之路连接整个南海到印度洋这条航线,它是中美海上通道的主要争夺点,如果中美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秩序中找到结合点,这个区域就太平了。
如何面对日本和俄罗斯、印度
其二,如果美国参与“一带一路”,日本会怎样? 日本是亚洲基础设施网络最早的提出者,为此建立了亚洲开发银行,从1990年代初提出至今尚无具体成果,但是中国一启动“一带一路”,就把亚洲基础设施网络全部承接下来了,日本心里酸溜溜的,怎么把它引到“一带一路”上?
其三,印度和俄罗斯,这些被“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到其领地的国家如何相处? 印度觉得中国在对其周边实行“C型”包围圈。俄罗斯也有它的战略防范,独联体是其传统管辖地,中国在此进行各种修建,说不定哪天还会把它的宽轨都取代为窄轨?
从共同考古、建博物馆做起
王义桅:“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能否用2.0来化解? 我是尝试着前瞻思维大胆开题还没破题,具体怎么落实,需要各方面加强综合研究。
具体而言,美国一旦参与了亚投行和“一带一路”,日本也有可能。研究日本,也许还要增加中日关系以外的角度。日本在亚洲各国搞基础设施建设时,赢得了不少民心,值得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时学习、借鉴。研究欧洲也一样,要从人类文明角度来研究,而不是从中国研究欧洲,否则一定会出现中国化的欧洲、想象化的欧洲。“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来后,研究美国、日本,应该有一种人类担当性,不是简单用零和思维或先进落后来评价。
朝贡体系,确实经常被提到,越是以前朝贡体系的国家,和我们的感情越复杂。越南博物馆、韩国博物馆里,历史被污名化为“中国欺负或入侵他们”。哈萨克斯坦的博物馆都是欧洲人设计的,里面有“汉武帝是侵略者”这样的历史曲解。所以,建设“一带一路”要从基础设施抓起,从共同考古、博物馆建设做起,要把西方中心论那套情结拨转反正。
三个“一带一路”早期样板
黄仁伟:实际上,大国脑子里充满地缘政治的思维方式,已经几百年了,中国“一带一路”的思维才几年,纠正过来不太容易。这两天特朗普总统态度有所改变,美国已经是基础设施落后的国家,它的铁路平均时速50公里。特朗普要让中国帮他解决美国本土的问题,若把美国基础设施网络加进“一带一路”,就是中美联手共治世界的试点和典范。
中国高铁在建莫斯科-喀山线,可有400公里时速、2000公里长度,建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快的高铁。
我们在印尼建雅万高铁,时速200多公里,日本和我们竞争了很久,日本需要印尼政府担保,万一破产政府来还钱。中国有魄力,不需要政府担保,因此拿下了这个项目,当然造价也比日本优惠,因为我们对高铁有充分的信心。东南亚4亿人口中,印尼占2亿,在1亿人口的爪哇岛修一条东西连通的高铁,一旦开通,整个爪哇岛的经济会繁荣,继而带动东南亚。这就是中国“一带一路”早期收获的样本。
莫斯科-喀山高铁、中巴经济走廊是早期收获的另两个样本。
至2050年推进的三个阶段
这种基础设施,非洲想要,南美洲也想要。我们还要帮助南美国家修穿越亚马逊河的大铁路、从秘鲁到巴西打通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整个南美铁路、尼加拉瓜大运河,这是西半球的“一带一路”。我们有长远计划,第一阶段到2020年,上述三个项目即是早期收获的样板;第二是2020-2030年,开始在一些重要的国家地区打通;最后是2030-2050年,要在全球打通,这是中国梦和世界梦的结合。在世界历史上,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把全球连接起来,也是中国人带头干,并能做成的。
这是我对王义桅的2.0设想做的一点补充。
①王义桅主讲,认为“一带一路”将改革传统的全球化,朝开放、均衡、包容、普惠方向发展。②对话中,黄仁伟强调了“一带一路”与区域组织对接的重要性。③朱威烈指出,“一带一路”2.0必须上接“人类命运共同体”,下接民意。④韩桦在点评中分享“一带一路”五通中的民心相通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