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很激动。因为前几天总书记来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在联组会上,冯远征认真地做了一个发言《艺术为人民服务,传承是发展的基础》,他坦言:“我在舞台上30多年,几乎没这么紧张过。”
习总书记聊起小时候的一些事,他说当年印象最深的就是和父亲一起去北京人艺看戏,看的是党建片。这些谈话让冯远征觉得非常亲切,觉得和总书记距离很近,聊天也很贴心,可以感受到他对北京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对北京文艺事业的发展寄予厚望。“我特别希望总书记有空能来人艺看场戏。”冯远征认真地说。
冯远征深为自豪的是,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茶馆》《窝头会馆》《哗变》每次演出都是一票难求,引发观众半夜排队的狂潮。当年复排《茶馆》的时候,所有的年轻演员都以能进这个剧为荣,他更是如此。
“我们创作是为了谁?我们的作品给谁看?答案是人民,是老百姓,文艺作品是为人民创作的,是演给观众看的,艺术创作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里。”人艺这些作品正是不断经过打磨雕琢,创造出的符合人民群众期待,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文艺作品。
冯远征认为,优秀的文艺创作离不开人民,脱离人民的艺术作品不可能被人们接受和喜爱,最终会失去市场和口碑,北京人艺就是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编剧、演员,甚至舞美道具都要去体验生活,才能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总书记看望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勉励他们“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这句话让冯远征深受鼓舞,他表示,人艺一代代演员遵循的一直是“做戏先做人”“德艺双馨”,都是把品德放在艺术的前面。老一辈的艺术家就是这样以身作则,把这种风气一代代传下来。如今人艺招生的时候,也是把品德放在第一位,才艺放在第二位。
一个称职合格的演员,甚至在承受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时,还能在舞台上笑对观众,这就是“戏比天大”,是演员的职业操守。冯远征说他以前曾经听说过老演员发生过这样的故事,觉得很遥远,直到真的发生到自己身上时,才知道有多痛。
那是2005年,当时冯远征正在演《茶馆》,父亲生病住院了,有一天他5点钟要去剧院排戏,结果没能去医院看望父亲,就在那一天他在舞台上演出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件事令他深为自责,不久之后他坐飞机去美国演出,飞机在高空飞行的时候,“我从睡梦中忽然惊醒,看着漆黑的窗外,忽然觉得父亲在跟着我,在看着我。”可见,他的内心一直对此事无法放下,久久介怀。
没想到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的夫人梁丹妮身上,那是2014年春节,梁丹妮在初二要演《日出》,实际上他们夫妇二人这些年基本上都是在舞台上过的春节,有演出任务必须上,他们都已经习惯了。然而,大年初一,忽然从广州传来梁丹妮的父亲去世的消息。
两个人忍着悲痛,左思右想,做了各种计划,甚至开始动手订机票,但因为怕耽误了第二天的演出,最终还是决定演出结束之后再回去看父亲。初二这一天,冯远征陪着夫人一起来到剧院,演出如常进行,然而梁丹妮在中场换妆的时候,再也忍受不住,忽然一下子冲进化妆间嚎啕痛哭起来,但只哭了30秒就戛然而止,她收起泪水对化妆师说:“来吧,化妆吧。”
说到这一幕,冯远征忽然说不下去了,一度哽咽落泪。稍稍平复之后,他表示,因为自己没能陪伴父亲最后一刻,夫人遭遇的痛苦他完全能感同身受,或许更甚。
在场的同事、朋友看见他们只能低头说一句“节哀”,当时他就想,我为什么要节哀,为什么不能放声大哭一场?他曾经觉得这是一生最遗憾,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事情,甚至网上也有人非议,骂他“不孝”,但他最终选择了沉默,因为无法解释。多少前辈都是做了这样的选择,一个真正的演员,只能这样选择,因为,戏比天大。
从最早在电影《青春祭》里扮演一个青涩的小知青,到如今成为文艺界的老戏骨,在观众的心里,冯远征似乎从未老去,从未改变,他就似一股清流,几十年如一日,规规矩矩地做着自己本分的事情——演员。
来源:北京日报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