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山水中之有堂户,犹人之有眉目也。水库村中心地带有一小岛,乡村规划师登岛建房,落笔精巧仿佛修眉。日后,将有42户农民离开散落于村庄角落的老屋,搬进这一集中居住点。
如果不是乡村振兴规划,上海郊区这座古老村庄不会进入那么多人的视线。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随古柘湖淤塞成陆而生,23公里河道蜿蜒如歌,几十座小岛点缀其间。漕泾镇的乡村规划师姚栋说,只有江南才有这样的水,上海市郊农村的生态密码涵养于它独一无二的水文地理环境之中,规划师要用设计语言呈现水库村的自然禀赋之美。
为什么有些农村看上去不美
村口总要有一棵大树。河道游船朝着湖心岛上的那棵朴树一路徐行、渐渐靠岸,泊于树边“滩渡”,滩渡是本地话所称的河埠。行人上岸,树下小坐,可以看看农宅和自留地风貌,也可以选一处民宿住上两晚——这将是今后游玩水库村的一条重要路线。集中居住点的所有农宅都设计了家庭生活和对外经营两块独立空间,为民宿经营预留了配套。
不久前,漕泾镇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签订为期三年的漕泾镇乡村规划师合作协议,彭震伟、姚栋、董楠楠、王红军、高璟五位专家受聘成为乡村规划师。水库村首期集中居住点便是乡村规划师的作品之一。
设计效果图上的农宅,有“堂户”安于“山水”的美感。深色油毡瓦配白色乳胶漆的“层峦叠翠”方案,或者深色蝴蝶瓦配白色抹灰的“重檐卷春”方案,皆以屋顶形制建构整个村宅的视觉意向。线条轻拢慢捻之间,绘出了传统山水画的“山居”气息。漕泾镇副镇长高楠说:“以往漕泾镇也建过一些集中居住点,建筑样式基本都是普通农房,或者直白点说,有点儿土气。”
“有些农村看上去不美,部分原因在于农宅建筑缺乏美感,造型单一、中西拼盘或者风格凌乱,与乡村整体风貌互不兼容。农村普遍缺乏整体规划,对优秀的、独特的建筑元素保护不够。”姚栋说,事实上,我国传统乡村有许多美感与实用性兼备的建筑制式,它们是不同地区乡土记忆的组成部分,也是当今设计师“与古为新”的灵感源泉。
去年以来,上海在九个涉农区寻找和梳理江南水乡传统建筑,提炼上海乡村独有的元素与文化,作为完善《上海市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导则》并启动上海乡村振兴规划的依据。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业团队深入乡村开展普查与测绘,他们相信,上海市郊的乡村元素应当有别于苏浙皖等长三角邻居,有其独特的识别性。
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农村
常有人说中国城市“千人一面”,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乡村也有类似变化趋势。越是临近城市的乡村风貌变化越大,并且这种变化通常与“美”无关,更多的是“城不像城、镇不像镇、村不像村”。
“本地人口外流,小工厂、小作坊来到农村驻扎,他们并不关心生态和风貌,如果不能善加规范,还可能影响农村环境、加重农村治理负担。”姚栋认为,近年上海所做的“五违四必”等土地整治工作,是开展乡村振兴的不可替代的前奏,它使得空间规划和生态恢复成为可能。
乡村规划师的功能不是“重造一个农村”,而是“还原自然之美”,他们试图用设计语言让人们看到乡村原本的样子,而不是“人们想象中乡村应有的样子”。
行走在水库村纵横交错的河道两侧,时时可见水清岸绿、行道树成排的景致,但在规划设计师眼中,有些水面不够天然,带着点儿“城市公园化”的规整,“硬质驳岸或草坡驳岸是典型的城市公园风格。通常来说,弯弯曲曲的河道活水流经两岸,总会对岸线造成侵蚀或堆积,硬质驳岸掩盖了这种丰富的对仗变化;行道树和灌木分布如此有序,有明显的人工维护痕迹。”
“水库村有33条河道,水域面积超过40%。这里原本就有足够多元、足够丰美的天然植被系统。可以考虑对岸线稍作调整,充分展现它们的天然形态。”姚栋说,建筑制式和生态系统不只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特性所在,还是识别不同地区乡村的元素,“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农村,上海市郊农村和浙江绍兴、江苏无锡的农村全然不同。”
要观瞻友好,更要居住友好
水库村位于正在建设中的漕泾郊野公园核心区,也是去年确定的上海市首批九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村里已经启动多个基础配套和现代农旅项目,比如村民驿站、村民中心、微田园、“藕遇”公园、农业创意创业园等。
更重要的是,今后人们看到的水库村将不仅是“观瞻友好型”,更是“居住友好型”——后者主要针对常住村民而言。姚栋认为:“乡村是为农民而振兴的,要让农村拥有等同于城市标准的人居环境和均等的公共服务,只有这样农村才能留人,留得下过夜的游客,也留得下常住的年轻人。”
集中居住点便是按照等同城市小区的配套水准设计。“老式村宅建设标准大多不高,比如房子气密性差,漏风不保暖。水电煤配套差,生活也不便利。”漕泾镇镇长钱立英说,“目前水库村的天然气站点还没选定,但集中居住点的天然气管道已全部铺设好了。”
水库村村域面积3.66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1763人,原有村级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村子的自然肌理得到了很好保护,但农民增收的步伐因此有所限制。钱立英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上海的乡村振兴规划将产业、生态、乡村治理等多重任务同步纳入、综合推进,水库村的产业提振工作也在推进之中。
水库村素来有不少鱼虾养殖户,但他们的传统养殖方法效率不高,也容易污染河道水质。镇上引导大家对传统项目进行升级,也引进一些生态高效的养殖项目,比如循环水生态养殖、生态乌鳢提质续养等,由合作社带头,散户逐步跟进。
水库村在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中以工代赈,就近吸收当地有经验、有能力、有时间的农民参与建设、后期运维,增加工资性收入。水库村正在试点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股份合作制改革,以“保底收益+年度分红”模式,帮助农民实现财产性增收,目前全村承包地入股90%,自留地入股65%。村子里正在改造的休闲水庄项目,通过土地参股的村集体每年能够获得水庄6万元分红款保底收益,并享有溢价收入。今后,镇、村两级还将鼓励当地农户从事餐饮、民宿、文创产品和农产品展销,以此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正如姚栋所言,“眉目如画”只是乡村振兴的第一个层次,让乡村更宜居、让农民更富有才是乡村振兴的真正要义。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钱蓓
编辑:周辰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