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中国2.4亿的老年人中,有多少能熟练使用手机支付宝微信付款?会用打车软件?会在网上订票?会解锁共享单车?会预约挂号?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国新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问题。
互联网飞速发展,在让我们感受到生活便利的同时,部分社会群体却逐渐与时代“脱节”,其中尤其以学习能力较弱、适应能力较差的老年人为最。一道新的“数字鸿沟”正在形成。张国新指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原本便利的技术反而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不便,更多的是无奈和无助。
为此在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如何让互联网公平服务全体公民,值得思考。
张国新认为,一方面固然要加大对老年人使用新技术的培养力度,同时也要做好“托底”工作。
“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渠道,设置和完善老人服务平台。”张国新指出,随着老年群体不断增加,民生类信息化工程最好有托底预案,保留一定比例的传统渠道,让老人不至于受阻于数字屏幕。例如在医院、银行、电力等服务领域保留人工窗口,兼顾老人需求。以立法方式严禁各商业机构取消现金购物。在服务信息推送上,也要关注老年人需求,不盲目追求“无纸化办公”。同时,可以在服务大厅醒目的地方张贴操作用流程,并有工作人员指导,为老人学习互联网创造更多调价。
甚至还可以考虑由政府牵头搭建平台,创新老年人互联网服务商业模式。平台服务中的基本服务由政府机构提供,包括常见的老年服务信息查询与发布、信息交流等,老年用户无需支付额外的费用,甚至无需注册就能享受到基本服务。在此基础上,由相应的公司为老年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专业服务,用户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享受诸如在线门诊挂号、事项代办等服务。更进一步,未来网络平台可以实现增值服务,让老年人实现足不出门可以享受付费定制化服务。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解决老年人互联网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此外,张国新还注意到,目前的互联网产品主要是针对年轻人的,那么能不能为老年人定制一些简单、易操作的互联网产品呢?“适合老年人的手机应用还不多,在打车、买票、外卖等生活类的手机应用中,也没有专门适配老年人的版本。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商业利益的驱动不足,在这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和社会公益组织的支持,鼓励适合老年人的手机应用项目开发。”张国新指出。
张国新强调,现代科技应当增加便利性,让产品更“傻瓜”,服务老年群体,而不是让这一群体逐渐被“边缘化”。要想缩小数字鸿沟,首先应该考虑开发适合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老年群体大多是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生存能力低、年龄大的群体,因此产品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学是最重要的标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参与到信息活动中,缩小数字鸿沟才不是一句空话。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澎湃新闻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