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是全国首家以民营企业为投资开发主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料照片)图/视觉中国
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要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给创新创业创造以更好的环境,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创业创造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的社会氛围,特别是要为中小企业、年轻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高技术企业成长建立加速机制。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帮助民营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打造一支有开拓精神、前瞻眼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3月10日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会场直击
化解融资难,社交软件的人脉管用吗
在政协小组讨论会场,政府信息如何合法开放从而帮助银行绘制小微企业“信用画像”引热议
如果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加了你的微信,那么,你故意赖银行2万元贷款不还的概率有多大呢?这可不是一个无厘头的问题,它出自一个非常严肃的场合——全国政协小组讨论的会场。
当时,围绕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党委书记韩沂正在阐述他的观点。为了表达得更清晰,韩沂即席做了一个假设,提到了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
有趣的是,在韩沂发言时,这个比方的主角——许家印,正坐在他对面。韩沂与许家印都是全国政协经济界别委员,而且分在同一个小组。听到韩沂的发言,在座的其他委员都被这特别的表达逗乐了。许家印则报以微笑。
韩沂说,要让银行愿意给小微企业融资,单单靠行政命令是不可持续的,关键要靠市场化手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消除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之所以不敢贷,是因为它们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了解,担心难以控制风险。
传统上,银行会根据借贷者过往的信贷记录等,评估其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判断其信用状况。而小微企业常常因为没有信贷记录,而使得银行无从作出判断。在小微企业拿不出抵押物的情况下,银行自然不敢放贷。
据韩沂了解,微众银行(腾讯系)、网商银行(阿里系)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做得不错,根本原因在于,这两家银行比传统银行更了解用户。换句话说,作为微信的“同门师兄弟”,微众银行比一般银行更有机会获得用户的社交行为、人脉关系等非传统信用信息,然后经过数据整合与数据挖掘,判断小微企业主的信用。比如,如果银行知道许家印是你的微信联系人,那么,基于这一关键特征,它完全可以作出判断:你故意赖着2万元贷款不还的可能性极低。
只有了解用户,才敢放贷,这是不变的原则。如果说过去银行了解用户的手段非常有限,但如今到了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为都在网上留下痕迹、成为数据,银行完全可以借助这些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绘制出“信用画像”,从而给信用管理带来革命性变化——这就是韩沂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而设计的解决方案。
但是,对一般商业银行而言,如果它们无法像微众银行、网商银行那样,得到腾讯、阿里体系源源不断的大数据支持,那该怎么办?如果说利用大数据破解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有正面价值的公共产品,那么,政府和社会是否需要为此做点什么?
韩沂说,目前政府掌握了大量中小微企业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条块,尚未有效整合,而且银行也无法快捷地获取。韩沂建议,为充分发挥政务信息的价值,发挥信息共享的效应,消除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亟需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向金融机构开放。
这一观点立即引起在场委员们的兴趣。围绕个人信息该如何保护、公共信息资源该如何管理,大家展开了一场热议。有人认为,个人信息应该被更严格地保护;也有人认为,对互联网创新应该审慎监管,更多人期望国家能在平衡各种利益的前提下,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作为当天小组讨论最后一位发言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信用管理与创新是下一步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必须要有法律依据。他期待着我国能够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进程。(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张懿
>>上海探索
从“承包”“下海”“个体户”到“互联网创业”,闵行区委书记朱芝松代表从中看到了活力
多措并举支持民营经济实现更大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
此前,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总书记的一番讲话给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这让全国人大代表、闵行区委书记朱芝松很受触动。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顽强生长,为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承包”“下海”“个体户”到最新的“互联网创业”,透过逐年变化的热词,可以真切感受到民营经济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活力,持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既是我们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
结合实践,他提出建议:政府要在融资纾困、降本增效上下功夫,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政策空间,要真心实意、真金白银支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更大发展,走向更广阔舞台。
精准爆破“看到机会无法把握”梗阻
在朱芝松看来,精准服务民营企业,首先要搞明白企业究竟在想什么、要什么。在这一点上,闵行区花费大量时间做了很多不那么具有显示度的准备工作,把握企业真实痛点——“看到政策,无法享受;看到机会,无法把握”。在此基础上,闵行区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精准爆破”各种梗阻。
朱芝松介绍,闵行区有民营企业10.5万家,占比达89.2%,其中高新技术民企639家,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比重75%,上市民营企业21家,占全区上市企业比重84%,有10家民企入选全市百强民企,有14家民企入选全市先进制造业百强民企,涌现出紫竹、东富龙、广为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代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去年以来,闵行区通过大调研活动共调研民企8.4万多家,解决问题9000个,收集建议7000条;围绕企业集中反映的痛点问题,在金融、科创、人才等领域出台了20余项政策。同时,结合贯彻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7条”意见,出台了六方面29项举措,更加精准有效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了强化政策执行,闵行区形成了“百人团队联系百千万企业”和“区长直通车”服务机制,率先建立了工商联服务民企专业委员会,努力让民营企业感受政策的力度、服务的温度。
在融资纾困、降本增效两方面出硬招
对企业来说,更实实在在的“给力”政策无外乎两点——融资纾困、降本增效。闵行区结合调研拿出了一批硬招:疏通企业发展的“资金血管”,同时促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比如,发挥金融机构作用。落实“中小企业千家百亿信用融资计划”,发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有序引导小贷公司、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股权基金等新型金融工具和产品发展,不断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截至目前,已协调引导各大银行为区内民企提供贷款超过400亿元,今年争取依托“可贷尽贷”原则推动贷款总额再增长20%。
加强与市担保基金中心在“创园贷”等项目上的对接合作,逐步扩大民营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规模。目前全区中小微企业获得政策性担保贷款总额10.7亿元,今年争取突破20亿元,其中全市首个“创园贷”已覆盖50%以上园区,今年将实现全覆盖。
强化政府基金支持。建立完善包括区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在内的多层次政府投资基金体系,全方位覆盖不同企业各产业周期的资金需求。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民营企业流动性风险防范力度,配套提供融资、政策等救助类金融服务,帮助运转暂时出现困难的民营企业解决流动资金难题。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更多行业领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芝松还结合闵行区的实践提出建议: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行业和领域,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建立民企创新产品采购目录,对列入目录的民企产品实施政府首购。闵行区下一步将引导民企更大范围参与全区存量地块和集体用地的转型升级。
他表示,应当围绕产业布局规划,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国际商贸、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产业,推动民营龙头企业发挥领军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据了解,闵行区将在优化各类政策举措、积极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有效降低民营企业税费负担和用气用电成本的基础上,实施新增产业用地出让底线价管理,降低民营企业用地成本;鼓励各社会投资主体积极创办申报各类科创载体,利用各类科创政策、扶持政策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他还在建议中提出,继续着力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商的发展环境,让企业和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比如,完善政务服务、优化执法环境,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帮助解决民企职工居住、就医和子女就学问题等,不断提升人才创新创业的感受度和满意度。(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
作者:本报特派记者 顾一琼
>>一拨拨利好惠及民营经济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
慎用强制措施 厉行平等保护
在12日的“部长通道”上,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把为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而出台的一系列司法措施归纳为“一组务实招、一串政策链、一套组合拳”。
“一组务实招”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司法措施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困扰民营企业家的痛点、难点、焦点精准击破。比如,最高人民法院严格排查从立案到执行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制定审判规范、发布典型案例,以及挂牌督办涉产权、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的相关案件。
“一串政策链”则是最高人民法院为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而出台的一系列针对性举措:第一,试行快立快审,濒临破产但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可以进入诉讼“快车道”;第二,慎用强制措施,在不影响第三人合法权益前提下,在法律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少采取、不采取强制措施;第三,厉行平等保护。
江必新还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最高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纠正冤错案件。首先,坚持罪行法定原则、疑罪从无原则、证据裁判原则;第二,在划清罪与非罪界线上下更大功夫,紧盯三类案件:合同诈骗罪、挪用侵占资金罪以及与民营企业家相关的其他罪名,异地创业、异地投资等存在“主客场”问题的案件,因规划调整、政策变化、领导更换而引发的一些案件;第三,严格区分民事纠纷和犯罪案件,坚决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第四,把一些原则性政策,通过司法解释、典型案例进一步细化,明确裁判依据;第五,在建构避免冤错案件的长效机制上下更大功夫。
江必新说,这套“组合拳”不仅要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人身权、财产权,而且要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人格权等精神权利;不仅实现形式保护,而且尽可能实现实质保护;不仅要敢于担当起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利的重任,而且要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实现联动保护;不仅要监督下级法院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还要通过行政诉讼、行政审判来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实现协同保护。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
解决更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在“部长通道”上表示,认真贯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
郭树清表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要解决更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就要调整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和产品体系。中国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588家。过去十年,五大银行所占市场份额一路从50%多下降到38%左右。五大银行市场份额的下降,源于不断增加的民营银行、中小银行,后者更多面向中小企业服务。比如深圳微众银行去年为近亿客户提供贷款服务,效果显著。
郭树清表示,今年还将进一步推动利用大数据控制贷款不良率的经验,采取更多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商务部部长钟山——
“稳主体”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商务部部长钟山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今年将重点做好稳规模、提质量、转动力三项重要工作。在稳规模方面,钟山特意提到要“稳主体”。他说,外贸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要稳住它们,给它们营造好的环境,增强各类企业的发展信心,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钟山尤其强调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力军”。去年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已占全国外贸出口的48%,而且民营企业外贸质量明显提高。不少民营企业开始对外出口汽车、机床、电子产品等技术含量更高的产品。
钟山表示,商务部要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挥他们更大的作用。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
项目支持“不问出身”只看创新
在谈到如何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其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发挥更大作用时,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科技部在项目、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不问出身”,会一视同仁地对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按照王志刚提供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约有1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70%是民营企业。多年前,科技部就与全国工商联一起召集民营企业家共同商量、制定鼓励政策。王志刚记得,他当时就说:“参与创新不问出身,国有、民营都一样,会给予大家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的政策环境。”
去年6月,科技部与全国工商联印发《关于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具体内容包括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等。“不分国有、民营,只在乎企业有没有科技创新。”王志刚认为,这是应当长期坚持的原则。(本报北京3月12日专电)
作者:本报记者 王嘉旖整理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