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今年两会,如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目前,在深度贫困地区,文化生活短缺、文化生活质量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在‘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树立‘文化扶贫是精准脱贫的必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将‘文化扶贫’放在与其他重要举措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全国政协委员、藏族歌唱家宗庸卓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各地都在大力兴建公共文化设施,可以看到的是,在县一级政府所在地以及部分交通方便、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剧场、文化广场、戏台、图书馆等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在一些边远贫困的山区,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依旧十分滞后,与城区和发达乡镇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宗庸卓玛举例说,在一次文艺下基层的演出工作中,当自己拿着话筒站在田埂上时,因为没有稍平一点的场地,老百姓干脆坐在坑坑洼洼的场地上看演出。“透过他们的眼神,我从心底觉得,文艺应该走到最基层。对于那些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而言,他们对文化精神食粮的需求更为迫切,那里也更要有传播的场地和平台。” 而类似这样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短板,不仅直接导致深度贫困地区老百姓文化生活的短缺和质量低下,使得当地文化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也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当地非遗消亡。“有很多民间艺术传承人,因为在本村本土没有展示的场地和设施,有的跑到城市成了‘传承研究对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保护,但因为这些非遗失去了传承的土壤,传承便成为了一种摆设。还有很多传承人,直接不再演奏、演唱,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此也就面临濒危或失传的境遇。”
事实上,传统技艺传承与活化能够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去年在文化扶贫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重庆与山东合作举办了‘彭水苗绣’非遗扶贫培训。这次共培训了46名学员,其中建卡贫困户26名,留守妇女及刺绣爱好者20名,培训结束后,学员全部掌握了刺绣基础技能,35名学员与公司签订了长期劳务合同,月收入均在1800元以上。”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刘旗透露,这些绣品在网络上很畅销,很多爱心人士购买了手工绣品。而且,外交部也将这类非遗绣品纳入外交事务的礼品,不仅让非遗文化走出国门,也让非遗技艺找到新的传承人。这项活动还意外吸引了一些外出打工的妇女返乡。“这些妈妈们回家后,既能照顾老人、孩子,也可以在家务农,还能通过手艺赚钱。”
民进中央在《关于推进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提案》中提出,应将文化舞台交给农民,使农民在农村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让农民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创造者。
作者:李婷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