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申纪兰走在村里街道上。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她,年近九旬,亲历新中国70年光荣与梦想,在时代变迁中一次次投入新的奋斗。
3月9日,邹彬(前左)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南代表团会议上。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他们,身为“95后”,乘着改革开放东风成长,在新时代无限可能的大舞台中创新逐梦。
她和他们,虽年龄相差60多岁,但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全国人大代表,反映人民意愿,汇聚人民力量,一棒接着一棒为梦想而奔跑。
新华社记者日前采访了前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申纪兰、徐萍、邹彬三位代表。
话变迁:发展成就连着你和我
齐耳短发,深蓝上衣,黑色平底鞋。3月5日上午,申纪兰又一次步入人民大会堂。
3月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西代表团会议间隙,申纪兰(右)与王雅丽代表交流。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从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始,她参加了历届历次全国人代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5周年之际再逢盛会,申纪兰格外激动。
这次来开会,申纪兰从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坐1小时汽车到长治市,再坐1个多小时飞机便到了北京。
不少人听说过1954年申纪兰骑着毛驴出发去开会的故事。其实,那时太行山深处的交通状况让她连毛驴都没敢骑。
“路上都是羊肠小道,两边的沟很深,我没骑过,怕毛驴把我摔下山,去不成北京了。”申纪兰拉着毛驴走了7小时才到长治市,几经周转,一共花了4天才到北京。
“翻天覆地”——这是亲历新旧两个社会的申纪兰最深感受:
新中国成立前的西沟村山光秃秃的,沟里满是石头,“金、木、水、火、土,什么也没有”“饿死都没人管,还得交粮纳税”,村里妇女一辈子围着碾台、炕台、锅台转。
1月22日,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申纪兰走在村里街道上。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如今西沟村山上种满了树,建起了森林公园。人均纯收入去年近万元,很多人家住进了两层小楼。“农民吃得好穿得好,看病有了新农合”“不交粮纳税,还有补贴和低保”……
“旧社会农民被压在社会最底层,活不成人样。在共产党领导下世道变了,人民当家作主了。”她的话,发自肺腑。
70年沧桑巨变,无论是全程亲历还是经历片段,都感同身受。
3月9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湖南代表团会议上,邹彬(右)与其他代表交流。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每当行走在城市,看见一栋栋高楼大厦和一个个住宅小区,“95后”邹彬特自豪:这些大都是我们农民工亲手建起来的。
砌墙是在中建五局工作的邹彬的本行,旁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工作,他却能做到出彩:2015年,20岁的他在巴西圣保罗获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砌筑组零的突破。
不仅赶上了崇尚技能、尊重工匠的时代,邹彬还见证了中国企业“走出去”。他的很多同事,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前往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建设住房、基础设施等近40个项目,中建五局海外市场营业额已达300多亿元。
变化,不仅在物质层面。
“95后”徐萍在成都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工作,她从2016年开始组织“经典艺术名家讲坛”,邀请文学、音乐、美术等名家,免费面向基层群众谈艺论道,至今已进行了55场。
从一开始每场报名300人左右,到如今突破4000人,听众热情越来越高,有远在大凉山甚至外省的群众专程赶来听讲。
“开始担心曲高和寡,没想到大受欢迎。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强。”徐萍说,现在市民休闲已经从原来听广播、看电视,发展到看展览、听音乐会。
话奋斗:时代变化奋斗姿态如一
“我文化不高,你们大学生能有大作为,我就在我的范围里发发光。”申纪兰很谦虚。
但在徐萍眼里,申纪兰在新中国成立后争取男女同工同酬、多产粮食,改革开放后兴办乡镇企业、带大家致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关停污染企业、发展旅游业的奋斗经历,一辈子坚持“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的人生境界,都让她由衷地钦佩。
3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活动上,徐萍与参加活动的妇女代表们商讨“妇女之家”的建设。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徐萍来自四川省青川县木鱼镇,上初一时,汶川地震夺走了她多位亲友的生命。
“我们当地有句话,‘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徐萍说,党和政府调动了全国力量帮助我们,社会各界主动支持,感觉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推着自己往前走。
徐萍受到一对来自浙江温岭夫妇的帮助。他们不仅连续3年资助她生活费,还带她去浙江玩,让她长见识。
独特的经历,让徐萍懂得了珍惜、感受到相互帮助的力量。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文化传播行业,想把温暖和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办讲座工作繁琐,她拼尽全力,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娘”。
“因为热爱,因为想回馈,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徐萍说。
内秀的邹彬,则是另一种努力。
黝黑的皮肤,瘦瘦的身材,话不到两句就红了脸——邹彬时常沉浸在与砖瓦的“对话”中,甚至说起其他事情都会拿砌墙来比喻。
邹彬16岁外出打工,在工地搬砖头、和灰浆。有一次,一位老师傅回到工地,发现自己未砌完的墙高出了1米多,而且质量很不错,原来是邹彬的“杰作”。从此,他便与泥瓦刀结下了不解之缘。
邹彬在给工友“打样”(2018年2月8日摄)。新华社发
有时,为砌好一面墙,邹彬会反复推倒重来多次。看到好“作品”,就主动上门请教,甚至绘成草图带回家反复研究、琢磨。
“我走哪都爱看建筑,出国比赛看了不少建筑,那不只是建筑,更是艺术。”邹彬感到,自己不是打工而是创作。初中毕业的他恶补理论知识,学看图、测算,一心想达到“很高的创作水准”。
“能达到申代表那种状态和境界,一定是有坚定信仰的。老一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看到信仰的力量。我也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发好光。”邹彬说。
话梦想:新征程再谱新篇章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赛,每个人都是追梦人。
“我今年想去学校进修,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更好提升自己的技能。”虽然早已掌握一门好手艺,邹彬却给自己提出更高目标。
“我从农民工中来,每天都在和新生代农民工打交道。他们里面有很多有才华的人,需要发挥才干的机会,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心。”邹彬说,只有打造出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才能建成现代化强国,只有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3月9日,邹彬在驻地完善自己的建议。新华社记者 王毓国 摄
邹彬今年带来了两项建议,一项是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一项是完善海外项目员工医疗保障制度。“今后我打算抽出更多时间去找农民工兄弟调研,充分反映新生代农民工意见需求,帮大家解决痛点,实现期盼。”
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人民代表肩负重任。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申纪兰在山西代表团审议时说,65年来我提的建议,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有涉及群众身边的小事,很多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兴修公路、发展水利,保护耕地、植树造林,脱贫攻坚、发展教育,申纪兰把农民群众的心声持续反映出来,推动农民群众生活实实在在改变。今年,她的关注点在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上。
1月22日,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申纪兰和村民交流。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我一离开土地、离开群众,就浑身没劲儿了;一回到土地、来到群众中间,就心明眼亮,浑身有力量。”申纪兰曾这样说。
早到安享晚年年纪的申纪兰坚持生活在村里,每天忙里忙外不歇息:“我们西沟村要建设美丽乡村”“我得天天瞧新闻”“我得收集老百姓的意见建议”“我得在西沟展览馆讲党课”……
而年轻一代也在迅速成长。
“职责好重呀,要多听多看多调研多思考。”徐萍说,她去年1月30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一个多月后就来北京开会,当时觉得有太多新东西要学。
2月17日,在四川成都,徐萍(右)了解青羊区草堂路社区“妇女之家”的建设情况。新华社发
过去一年,她把调研和学习放在第一位,参加了各级人大、妇联组织的多次培训,走进十几个社区的“妇女之家”,深入了解妇女在就业、权益保护、心理疏导等方面的需求。此外,她还立足本职工作,对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行广泛调研。
今年两会,徐萍感觉自己履职心里更有底了。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她积极发言,对如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出建议。
3月9日,徐萍在驻地阅读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殷刚 摄
“身边的文化最为群众喜闻乐见,要重视挖掘吃透我们自身厚重历史和丰富民俗。”她建议采取激励措施,把基层文化单位运行成本降下来,鼓励他们立足当地文化传统和百姓需求创新创造,让更多群众享受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回首来路,筚路蓝缕。放眼未来,充满希望。
“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希望年轻人继续艰苦奋斗,一代接着一代为中国梦努力。”申纪兰这样寄语后来人。
来源:新华社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