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成为在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来自各所高校的代表和委员们都认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再“死磕”一线城市了,大学生就业眼光长远一点,腿长一点,会更有利于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说:“虽然年年都被说成是‘最难就业季’,但我觉得近两年大学生的就业态势是向好的。社会对于劳动力,包括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程度和经济增长是基本成正比的。”他感觉到,学生毕业季的焦虑程度降低了,“这说明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努力的目标,这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意义非凡。”
在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大学校长赵继看来,不“死磕”一线城市、不追逐“铁饭碗”,正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势。而且,很多人不会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多元。
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去基层就业成为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的选择。即便是北京、上海这类一线城市的大学,毕业生中也有越来越多流向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岗位。2018年,北京大学共有562名学生赴基层和西部就业,清华大学共有288名毕业生到基层公共部门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希望学生的眼光长远一些,学生的腿长一些。我们的毕业生有50%以上留在了西部,这对区域经济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也希望毕业生是出于理想和热爱自愿留在西部,而不是因为‘腿短走不出去’不得不留在这里。”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魏洪义认为,要让更多的大学生走进基层、留在基层,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他在江西省内调研时发现,很多村官非常优秀,但不少人有无法发挥专业特长的困惑。他说,如今不少农业专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时仍然首选大城市,这与相关的招聘和待遇政策支持不够有关,“有些下去的村官和乡镇科技人员,村里甚至无法提供像样的住宿条件。我希望国家出台更多优惠政策,进一步向这些留在农村的大学生倾斜”。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综合自中青在线、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