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化进程中,中国企业或困于知识产权桎梏走不出去,或在知识产权方面“裸奔”于国际市场而频遭诉讼,究其原因是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国际布局上的不科学、不完善甚至是缺失。
为提升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常兆华今年两会的提案中,建议政府建立长效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全球知识产权布局,补上我国高科技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的最短板。
提案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中,鉴于早期相对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产业化能力,政府、企业甚至个人偏重于将资源和精力主要向技术、设备、材料和生产工艺等的“硬攻关”上倾斜,而忽略了与之相辅相成的“软攻关”的发展。即使在现阶段,虽然国内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众多,但其中含金量高的专利仍占少数,有含金量且具备系统性真实攻防实战能力的专利更是少之又少,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多处于“不堪一击”的境况。
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公司其专利布局也是全球性的。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了《2018年PCT年鉴》,华为公司以4024件PCT国际专利申请居全球申请人排行榜首位。中兴公司和京东方公司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七。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进程中,最大的威胁不是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而是知识产权布局上的不科学和不完善甚至是缺失。
为尽快补上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知识产权这块最短板从而捍卫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的地位和话语权,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
1、发挥国家制度优势弥补企业认知和能力上的不足,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系统性地培育中国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国际布局的意识,大幅度提升对知识产权国际布局的资助、奖励或补贴额度,鼓励国内企业将创新创造成果在重要国际市场积极布局知识产权;
2、完善国际资助、奖励或补贴政策和操作办法,资助和奖励对象不应局限于国内企业自主申请部分,还应覆盖至由国内企业海外子公司的专利申请乃至收购的国际知识产权的维护费用,鼓励国内企业通过投资/并购方式布局海外知识产权并取得知识产权的自主权;
3、对于国家资助的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将“建立行之有效的面向国际市场的专利攻防体系”作为国家对该项目资助的前置性条件或项目验收的最主要内容;
他还建议发展“一带一路”的知识产权配套政策、优化国内知识产权司法建设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尽快率先与欧美接轨等。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