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调研草原牧区情况时,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来到了几所中小学校园。在和当地孩子们交谈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孩子的笑脸下其实掩藏着一丝阴霾,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能与父母“多待上一会儿”。
今年,他特别准备了一件提案带到两会,呼吁建立农村(牧区)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监测体系。“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寄宿制学校中的学生。”
据介绍,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是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的主要学生来源,他们的家长由于工作不稳定以及居住、教育、照料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时候被迫短期或长期将孩子托管给学校。但由于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董恒宇坦言,目前各群体对农村(牧区)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为此,他还专门梳理了目前国内对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的研究,“多以理论分析为主,缺少客观的描述与分析,所得到的结论缺少实证基础,甚至出现相反的结论。”
其间,多个学校的老师向他反映,相关弘扬正能量的宣传报道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甚微,达不到想象中的效果。同时,有关地方虽然能够响应教育部要求,为各级各类学校配备专兼职健康教育教师,“但流于形式的多,干实事的少;应付检查的多,真正关注的少;政府在监督、指导方面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职能,缺少一些具体的保障措施和统一的意见。”
董恒宇了解到,农牧区的寄宿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联系不太紧密,学生在两个环境中受到的健康教育形不成合力,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和行为;加之学校教育中尚缺少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多以兼职代替,或专业教师资源明显不足,“往往一两个教师要服务于所有年级的学生,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都很欠缺。”
在他看来,应从国家层面加强制度保障和财政支持,通过建立可操作、“接地气”的监测体系与评价体系,推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应落实领导责任制。”
对此,应加强对课程理论的研究分析,了解学生成长的规律,设置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还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学校领导班子和家长都要更新思想观念和认识,强调培养‘身心发展健康’的人,而不是加工制造‘学习机器’。”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浙江丽水市中医院院长雷后兴也提交了一份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议。“缺乏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遇到心理问题没人疏导,长期淤积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暴力倾向、自残自杀等,亟需加强心理危机干预。”
“我在基层医院儿科工作近40年,接触到不少心理方面出现偏差的留守儿童。”雷后兴表示,对于留守儿童,目前较多的是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对心理层面的关注相对薄弱,“尤其是对那些已陷入严重心理危机的留守儿童缺乏强有力的干预措施。”
在调研后,雷后兴建议对各地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普查,在农村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在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设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对查出存在心理危机和疾患的留守儿童,政府要制定专门的援助计划,投入专门资金、人员进行干预和治疗;农村学校、公共卫生部门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建立长效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他建议由政府牵头,村集体提供场地,由政府、社会投资,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同时,选聘农村热心人士担任留守儿童“协管员”,承担活动中心日常管理和留守儿童走访、联系等职责。
作者:朱颖婕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