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开启。两天前,首场“部长通道”上共有6位部委负责人面对记者,回答了媒体和网民的提问。
“部长通道”这一设置,如今已经成为权威解读,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发布平台,而它的诞生发展也能看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的日臻完善。
起初,作为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列席人员入场通道,“部长通道”并没有固定的形式。当时,“部长通道”没有隔离线,也没有专供部长发言的位置,完全靠记者围追堵截。有时候,部长难以脱身,甚至被记者围堵到厕所门口表态(小编觉得前方记者很敬业)。
后来,大会专门设立了集中采访区,“部长通道”才逐渐从惯例演化为制度,部长也从“躲采访”变成从容迎接采访。
“部长通道”越来越具有广泛性,一方面有利于媒体扩大监督范围、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热点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公众加深对国家机构设置及其相应职能的了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部长通道”还是一堂生动、具体的政治常识普及课。
随着政府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的日臻完善,“部长通道”没有刚开始那么“有噱头”了。
除了全国两会,国务院机构主要负责人也能通过新闻发布会、部委开放日等各种渠道与媒体面对面,直面公众关心的问题,就社会“痛点”作出回应。国家机构的运转变得越来越开放透明。
但是,坚持设立“部长通道”,其重要意义依然不容低估。部长们在两会期间作出的表态和承诺,天然地具有庄严性,要经得起人民的监督和检验。而且,部长与记者在“部长通道”上的一问一答,颇有几分看招、接招的意思。一些公众关注的重大敏感问题,也往往能通过“部长通道”释放出最新信息。
在3月3日的“部长通道”上,每位负责人回答的时间虽然短暂,但都切中要害。航班正常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博物馆“人满为患”、抗癌药降价、推进援外改革、污染防治攻坚战……哪个问题不让相关职能部门感到棘手?哪个问题又不是人民群众迫切关注的?回应这些问题本身就表明了一种态度——社情民意就是政府履职的方向。
比如,很多人都对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的回答印象深刻。李干杰表示,生态环境部也是深感责任重大,可以说是压力山大,天天神经紧绷,时时心存忐忑,绝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小编评价:有一种紧张能让老百姓放心),他说,下一步不能放宽放松、更不能走回头路,保持方向、决心不动摇。坚决避免数字环保、口号环保,确保环境质量改善没有水分(小编评价:说得好,更要做得好)。
同样,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胡静林说,今年的任务是要把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纳入医保,也获得很多人的点赞。胡静林说,重点考虑基本药物、癌症、罕见病用药、慢性病和儿童疾病用药。目录调整也不能只进不出,不具备条件的药品要调出目录。通过我们的工作优化目录结构,让更多救命好药进入医保。
当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坚决打击欺诈骗保,绝不让医保基金成为新的“唐僧肉”(小编认为这种唐僧肉吃了肯定不能长生不老,祝你早日吃进大牢)。
还有就是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王晓涛说的“对外援助会精打细算”。针对记者提问今后中国在对外援助方面有怎样的考量,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王晓涛表示,我们会始终牢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因此我们始终强调,中国的对外援助仍然属于南南合作的范畴。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始终是我们坚持的一项重要的原则,我们会精打细算,确保花好每一分钱。
最后再说说商务部部长钟山,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中,他回应了外媒关于中美经贸磋商的提问,他实事求是地表示,磋商过程非常艰难,也很辛苦。难就难在两国制度、文化、发展阶段等等都有很大差异,双方要达成协议需要求同存异,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磋商富有成效,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有突破。双方同意延长磋商时限,期间不提高关税税率。目前工作团队还在继续工作,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向而行。如果能达成协议,将有利于两国经济、全球经济的发展。
为“部长通道”点赞!
来源:综合自央广新闻、中央电视台、中新社、中国青年报报道、新华社
图片:新华社、央视新闻截屏
编辑:王磊
责任编辑:邵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