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研究“政府的钱应该怎么花”,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教授的专业。今年全国两会,刘小兵关注的一个问题仍然是“钱”——他聚焦的是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
为加快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与政策,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虽然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刘小兵看来,有一些写在红头文件里的规定、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在于,在编在职正式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本难以得到充分补偿。可以认为,目前所有科研经费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就是这一问题所引起的。”
刘小兵坦言,科研人员为了取得与付出相匹配的收入,只能通过发票报销的方式来换取收入,而那些发票大多只有一小部分是科研项目的真实支出,其余都是为套现而凑来的发票,这不仅违反了财务管理的规定,也使科研人员面临着极大的违法乱纪的风险。
很多高校教授,都会这一点深有体会:大学的许多科研课题,教授有台电脑就可以进行研究,图书资料可以向图书馆借阅或网上查阅,聘请科研辅助人员的劳务费支出极少甚至没有,差旅和会议也不是很多,直接成本可谓少之又少。
“可以说,绝大部分支出都是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本。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支出中应大部分体现为科研人员的直接收入,而目前政策中只允许从占比很小的间接费用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绩效支出来补偿,很明显偏离了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也因此与科研人员的诉求相去甚远。”刘小兵的建议是,要将绩效支出从间接费用中调整出来,作为直接费用,允许在编在职的正式科研人员从项目经费中直接提取智力成本补偿,以充分尊重科研规律,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使广大科研人员体会到更大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具体操作上,可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区分不同学科,设定有差别的智力成本补偿的比例,同时规定智力成本补偿经费的提取须与研究进度一致,避免国拨资金被无效使用的风险。
刘小兵认为,如果能切实解决好在编在职科研人员智力成本的补偿问题,将会彻底消除目前存在的那些科研经费使用乱像。首先,科研人员可以更加专注于本身的研究工作,不必再为报销多费心思,大大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其次,可以减少科研报销中大量凑发票的现象,解除科研人员找发票报销的烦恼,也使财务人员不必再为这些与研究任务无关的发票是否通过审核而犯愁,减小审计风险,实现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更重要的是,国家可以真实掌握各类科研项目的实际支出情况,为今后更加科学地进行预算拨款提供依据。
“目前凑发票报销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国家是无法真实掌握各类中央财政科研项目的真实成本的,也因此可见,拨款的科学性是值得质疑的。刘小兵认为,在具体实施时,不妨先做一些试点,通过试点单位科研人员的反映来判断政策的可行性和存在的利弊,以评估下一步全面推开的必要性。
作者:樊丽萍
编辑:樊丽萍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