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70年筚路蓝缕,40余载坚持改革开放,而今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部如史诗般壮丽的中国奋斗史,已经被公认为是“让全球刮目相看的奇迹”。
那么,中国奇迹究竟是如何书写而成的?中国的创新道路是如何铺就的?在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国的探索和实践又能为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哪些方案和智慧?昨天,在黄浦江畔的国际会议中心,来自海内外的学者专家济济一堂。在以“中国与世界:70年的历程”为主题的第八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能感受到一个词的热度,那就是“中国学”。
中国学,最初是国外学者对中国历史、政治、经济、社会、哲学等方方面面研究的统称,是海外学者对中国的一种观察。
从此次弥漫于整个会场的中国学热的氛围中,很多学者感言,这其实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学研究的“重心”正在回到中国。对中国问题的求解,只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才能找到答案!
中国学热,从某种意义上说,传递的正是全球学界对中国的高度关注与殷切期许。
“中国奇迹”,根植于独特的政治优势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72年,当时是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我记得,我们现在会场的所在地——陆家嘴,那时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农村。”美国亚洲协会名誉会长尼古拉斯·卜励德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他记忆中的这一页。而今天,陆家嘴所在的浦东,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以卜励德这位曾经从事美国外交工作30余年的“中国通”为代表,昨天与会的如云宾客中,几乎没有人不对“中国奇迹”感兴趣。
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摸索形成的“中国经验”,到脱贫攻坚战的实施为全球贫困治理提供的“中国智慧”,再到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出“中国方案”……一言以蔽之,中国所取得的一切发展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的领导,中国奇迹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这无疑是取得“中国奇迹”秘诀之一。
上海社科院院长张道根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照抄照搬别国的制度办法。“我们突破了社会主义只能搞计划经济、不能搞市场经济,只能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不能让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禁忌。这不是别人强加于我们的,是我们植根中国国情和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闯大胆试干出来的。”
中国发展,促进了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当前,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仅中国的发展模式作为案例促进了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且,正如很多与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提出的许多方案和理念,也正在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同。
“从1978年至2017年,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从308美元增至7329美元,截至目前,已有超过八亿人口摆脱贫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认为,中国对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提供了在一代人的时间内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发展模式。”他同时认为,中国已是重要的对外投资国和进口国,并日益成为创新国和科技进步国,“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大的角色。”
在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范例,也有利于既有的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更直接的说,中国的发展,促进了发展经济学的发展。
“谈发展中国家发展,一些学者反复强调比较优势,围绕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建立发展战略,但是比较优势的适用范围小,无法对发展形成长久的支撑。”樊纲说,中国发展的新经验,从正面证明了重要的不是“比较优势”而是“后发优势”,重要的是学习和知识的引进。中国通过改革开放,高效率地学习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形成了后发优势,迅速在各个领域和产业逐步接近前沿、取得进步。
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方向。
未来的中国,还要跑出好成绩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诚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未来的中国,如何跑出一个好成绩?
“考察一个国家的发展,看的不仅仅是GDP,还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生态等多个方面来考察,这中间有一种内部的协调。”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创办院长杜维明认为,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发展具有启发意义。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差异,在杜维明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和而不同的智慧,对话是将差异性转化为价值的手段。“即便有冲突,但是仍有对话的可能。”
张道根指出,中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我们将对标世界最好水平、国际最高标准,坚定不移完善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持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樊丽萍 王磊
摄影:叶辰亮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