痒!痒!痒!
瘙痒,这种体验人人都有过,发生于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肛周瘙痒让人坐立难安、难以启齿、非常痛苦。
尤其是在公共场合,肛周瘙痒发作时,令人十分尴尬,恨不得想找个“温文尔雅”的方式挠一挠。
但你知道吗?
大约1-5%的普通人群存在肛周瘙痒。
肛周瘙痒常见于40-60岁的中年人,男性发病率大约是女性的4倍。
肛周瘙痒作为一种难以启齿的症状,大多数患者不会主动就医。
可能很多人出现肛周瘙痒的症状会怀疑,是不是得了痔疮?那么,引起肛周瘙痒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呢?出现这样的症状如何处理?学起来,不用再尴尬了。
肛周瘙痒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肛肠疾病
任何肛肠疾病都可能诱发或加剧肛周瘙痒,肛肠疾病是引起肛周瘙痒的最重要原因。
75%的肛周瘙痒患者患有肛肠疾病,其中以痔疮(20%,包括内痔和外痔)和肛裂(12%)最为常见,其他原因包括肛肠肿瘤。
肛肠肿瘤主要包括直肠癌(11%)、肛门癌(6%)、腺瘤性息肉(4%)和结肠癌(2%)。相对少见的原因还有肛瘘、直肠脱垂、溃疡性结肠炎、功能性肠病等。
局部刺激
局部刺激是引起肛周瘙痒的主要原因之一,通常源于排泄物(粪便)溢出、渗漏污染肛周皮肤或肛周潮湿等。
粪便污染可能是显而易见或深藏不露的,但足以引起瘙痒。此外,咖啡、酒精和辛辣食物等饮食因素也会导致肛门溢液。
一般而言,出现肛周潮湿的患者常常会过度清洁肛周区域,包括在洗澡时用力擦洗、在排便后大量使用湿巾。这些方法可能导致局部创伤,后者将进一步加重局部刺激。
感染
引起肛周瘙痒的病原体涉及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各种微生物,其中包括喜爱潮湿或多汗环境的念珠菌(10~15%)。
这种真菌感染的目标人群包括肥胖者、老年人、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肿瘤、移植后、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和长期服用抗生素的患者。念珠菌感染也与紧身衣裤有关。
儿童肛周瘙痒的最常见原因是蛲虫病。蛲虫是一种易于通过粪口传播的强传染性肠道寄生虫,儿童的感染率很高,尤其是托儿所的幼儿。
引起肛周瘙痒的其他常见非性传播疾病包括疥疮、带状疱疹、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菌等。
此外,肛周瘙痒是尖锐湿疣、扁平湿疣、单纯疱疹、衣原体感染、梅毒、淋病等许多性传播疾病的症状。
皮肤疾病
肛周瘙痒也可由许多皮肤病引起,包括接触性皮炎、银屑病、湿疹或特应性皮炎、放射性皮炎、多形红斑、脂溢性皮炎、扁平苔藓等。儿童肛周瘙痒也常由肛周皮肤病引起,其中,尿布性皮炎是尚未学会括约肌控制的婴儿常见的肛周瘙痒性皮肤病。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清洁剂和治疗用药(包括乳霜、肥皂、湿巾、麻醉剂、卫生纸染料和其他局部制剂)中的化学物质致敏而导致红斑、鳞屑和水泡的形成。
湿疹或特应性皮炎是由过敏反应导致的皮肤干燥、鳞屑、红斑或抓痕,洗衣粉和常用于肛周皮肤的局部外用乳霜等许多化合物均可成为致病的刺激物。
系统性疾病
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缺铁性贫血、维生素A或D缺乏等营养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病、肝病(高胆红素血症)、肾病(尿毒症)等系统性疾病均可导致肛周瘙痒。
特发性原因
特发性肛周瘙痒是指肛周瘙痒的具体原因难以明确。粪便污染、肛周潮湿、不当清洁和各种非特异性的致病因素可能是肛周瘙痒的诱因。
含咖啡因的饮料、酒精、奶制品、花生、辛辣调料、柑橘、葡萄、番茄和巧克力等食物可能与特发性肛周瘙痒有关,其原因在于这些食物可引起肛门括约肌的压力降低、肛门反射过度以及未消化的食物刺激肛周皮肤。
尽管目前尚无证据提示某些衣物和布料与肛周瘙痒存在因果关系,但高温和汗液会加剧瘙痒。
此外,焦虑、抑郁、压力等精神心理因素以及某些药物也可能与肛周瘙痒有关。
如何处理肛周瘙痒?
对因治疗
关键在于对因治疗,因此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和遵循医生的医嘱用药非常重要,切勿因有难言之隐而讳疾忌医。
注意饮食
尽量避免可能引起肛周瘙痒的诱因。一般措施包括在饮食上尽可能减少咖啡、茶、可乐、巧克力、柑橘、西红柿和乳制品等食物的摄入。通过高纤维饮食或通便药防治便秘和治疗慢性腹泻。
合理清洁
大便后可用白色无味的普通卫生纸擦拭肛门口,但要避免用力擦拭,必要时可用温水浸湿的棉棒代替纸巾或含酒精湿巾进行清洁。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润肤剂,避免使用除臭剂、香水、消毒剂等易引起刺激和过敏的产品。
对于无其他明确病因者,急性瘙痒发作(尤其是夜间)常常是粪便溢出的标志,此时即时清洁是最有效的方法。清洗会阴部时可用浴盆或用淋浴喷头,且最好采用蹲位,这样有助于洗掉肛管中残留的粪便。
尽量减少使用肥皂清洁肛周,运动后洗澡时可用合成皂代替普通肥皂。
勤换内裤
为了避免过度出汗,首选宽松的棉质内裤,而不要选择粗制的合成紧身衣,并勤换内裤。对于每天需要静坐几小时的人群,可使用透气的坐垫。
最后,要警惕“肛周瘙痒-挠痒-皮肤损伤-瘙痒加重”的恶性循环。为了避免夜间挠痒时挠伤,建议剪短指甲。
作者:郑嘉堂(CHENG KT),北京大学医学部(全科医学)硕士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科普中国|图片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