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高考只有两个月的时候,陈念的同学胡小蝶跳楼了。尸体被大喇喇地围观着,无人怜悯;当警察对死因展开调查时,所有人闭口不谈;当陈念家的追债人把谩骂图片发到了班级群里,她迎来的是全体同学的讥笑……
正在热映的《少年的你》4天票房过6亿,朋友圈热议易烊千玺的“炸裂”演技,医疗圈看这部电影,却相当沉重。作为国内少有的聚焦校园欺凌的青春题材片,《少年的你》将一个沉重的词推进大众的眼帘——校园霸凌。而此前,改编自郭敬明小说的同名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也将“校园霸凌”话题引入“残酷青春文学”的影像化呈现中。
那么,这些校园霸凌现象只是存在于影视作品中吗?不是。这些年,校园暴力事件时不时在朋友圈被转发、被围观,如何保护“少年的你”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校园霸凌行为带有“反复出现”的特点
霸凌是“bullying”一词的音译。我们说的校园霸凌主要指发生在学校的暴力行为,这类行为会在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并对其他同学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困扰。
1993年,挪威心理学者丹·奥维斯(Dan Olweus)就为校园霸凌下了一个宽泛的定义,也是之后被大多数研究者经常使用的定义,即霸凌是一方凭借直接的口头语言、身体攻击以及其他间接形式向另一方发起的蓄意性和重复性行为,这一行为在双方存在能力和地位差异时最容易产生,也最具有代表性。
国内学者刘建通过回顾诸多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表述后认为,校园霸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以大欺小、以多欺少或恃强凌弱的持续而反复的故意性侵犯行为。
综合来看,校园霸凌有两个特点。首先,施霸者与受害者之间力量差异悬殊。施霸者会利用自己身体的强壮、权力的强大,亦或掌握对方的某些短处、把柄等,去控制或伤害对方。其次,霸凌行为经常重复发生。
霸凌孩童背后可能藏着“问题父母”
从施暴孩子这方来看,他们的心理发展往往处于不成熟的阶段,会出现认知和行为的偏差,以及情绪不稳定的表现,会做出较冲动的行为。
这些孩子的家庭也往往存在问题。我们常说,孩子的行为是父母行为的复制和模仿。这些孩子的家长在处理问题时,大多也是较冲动的,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也有过暴力行为。
他们的家庭往往存在某些优势,比如很富裕、有权势等,这会让孩子有很强烈的优越感和掌控他人的欲望。
此外,当霸凌事件发生后,施霸孩子的父母往往并不当回事,甚至用“他们未成年”“他什么都不懂”“他不是故意的”这些话来搪塞,这就让孩子认为“以后可以继续这样做,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从受害孩子这方来看,这些孩子的性格往往比较内向、胆小、孤僻、缺乏自信的,害怕与周围的事件和人进行抗争,担心被报复,担心被更多的人知道,习惯于默默地、被动地接受着,大多都像一只小绵羊,不知反抗,更不知求助。
面对不幸遭遇时,他们的感受常常是“我怎么那么倒霉”“都是我的错”“我要忍着”……这些孩子的家长在处理孩子被欺负的事情时,也常采用消极抵抗、躲避的方式,甚至和自己的孩子说“惹不起躲得起”“以后尽量少和他们接触”等。
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孤立无援的,连最亲的人都不是他们的“靠山”,所以自己活该被欺负。久而久之,孩子会渐渐失去对世界的好恶判断,终生受伤。
说到这里,大家会有疑惑,那么除了施暴者和受害者,周围的人干什么去了?
所以,我们还可以从社会的大环境中找到校园暴力存在的原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曾这样说道——
“社会大环境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成为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比如电影电视剧中出现的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情节,网络游戏里大量的打斗、杀人的情境,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心理免疫’。也就是说,当孩子接受了、习惯了暴力的环境,暴力对他们就是一种正常现象,一旦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矛盾,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暴力行为应用到现实当中。毕竟青少年心智发育不成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混乱。”
此外,在校园里,当“未成年”变成了一个强而有力的畸形“保护壳”,责任被顺手推舟丢给家长,家长如果也是“一头雾水”,没有整理出问题症结,最后问题又会回到孩子身上。
同时,孩子确实是“未成年”,于是霸凌行为往往不了了之,不予追究。
学生漠视、家长不关心、学校与老师无能为力……这些社会性的原因将滋生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
面对校园霸凌,应该怎么做?
2014年,《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童年时遭受的霸凌,其影响可能会从青春期和青年时期一直持续到中年。童年霸凌对受害者所造成的压力“嵌入”到某些基因,影响了支配应激反应、情绪和环境敏感性的激素和大脑化学物质。这些早年出现在生活中的痛苦征兆若没有被治疗,长大后可能会形成抑郁或焦虑的来源。
所有的孩子都是老天赐予家庭的礼物,家长、社会、学校都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孩子本人也需要学会一些技能来“抵抗”校园霸凌。
如果我们的孩子被欺负了,请告诉孩子可以这样做:
1、大声喝止:第一时间,盯着对方的眼睛,大声喝止不可以打人!一般情况下,迫于语言上的震慑,小孩子间的打打闹闹都会停止。要记住,沉默是被霸凌者的宿命,发声才是改变命运的开端。
2、及时求助:在语言劝告后,如果对方仍然动手,这可能是恶意伤害。此时单纯警告已无意义,建议孩子在自己无法阻止暴行的情况下,一定要想办法借助其它力量保护自己,比如告诉老师、向好友、父母求助,甚至可以打电话报警。
3、勇敢回击:在家长和老师协调后,对方依旧反复欺凌,建议孩子必要时勇敢回击,保护好自己是最重要的原则。我们的善良是有原则、有底线的,不是一味忍让,不是懦弱承受。这些没有原则的善良只会让坏人肆无忌惮地伤害我们。要知道,反抗是最有效的震慑,在遭受欺凌时,要懂得聪明地反抗。否则,一步让,步步让。
4、多交朋友:鼓励孩子多多结交朋友。朋友是最好的帮手。很多被欺凌的孩子,平常都形单影只,身边若有一群好友相伴,被欺凌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5、请做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请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永远支持他们。无论何时,遭受暴力或威胁,不要独自默默承受。这不仅仅是言语上的保证,请务必落于行动,鼓励孩子们讲述自己的感受,并第一时间与对方家长、校方取得联系,进行及时处理。
要注意的是,还要进行“追踪”。因为霸凌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它会经常重复发生,所以父母和孩子间一次有帮助的对话也许并不能解决整个问题。这之后,家长应当多多与孩子讨论相关事宜,了解后续进展,确保持续地给予支持,跟他们讨论哪些方法是有效的,修正那些不是很有帮助的方法。
6、学校必须认真对待: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根据心理学家津巴多的实验总结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例如,窗户玻璃被人打碎、而没有立即修补并惩戒破坏者,就有更多的人受到暗示性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并将越轨行为升级。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效应”。
因此,在发生校园霸凌事件后,学校需要直面,而不是为了声誉掩盖,私下调停。当事件的严重性被大家所认识时,才能被公正地处理和对待。当然,在平时的教育中,需要引入相关的德育培训,注入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
7、请关注施霸孩子的身心健康:每个人的行为必定是有原因的。就像电影《少年的你》里,三个施霸孩子也是各有各的特点:
魏莱家境优渥,娇纵任性,是对作恶毫无负担的人;罗婷的报复心理严重,因为自己饱受家庭暴力,所以把暴力施加到了同学身上;徐渺是无主见的代表,只是一位可悲的跟随者,为了讨好而去伤害他人。
所以,尽管表面上他们的行径“可恶”“可恨”,但实际上他们同样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关爱。所以,有人说,施暴的孩子也是受害者,这句话没有说错,重要的是需要找到他们行为的根源,帮他们解决、克服情绪和人格中的缺陷。
8、最后,必要时,请记得寻求医生的帮助:如果孩子因长期受到霸凌导致抑郁、低自尊、社交困难、焦虑和恐惧等其他问题,并且影响到了他们的社会行为、学习功能时,请记得带孩子寻求专业医疗心理帮助。
说实话,《少年的你》有点无情。它像一把刀,尖锐地给校园暴力切开了一道口子,把累累伤痕毫无保留地展示了出来。但是,这就是校园霸凌,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直面它,了解他,才能解决它。
愿我们的孩子,心存善良,身有力量,接纳世间的美好,直面人生的坎坷。
作者:乔颖(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