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师宣誓,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领誓。
首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为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展示上海20多万名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体形象,今天,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卫生计生委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行“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为五‘十佳’颁奖”活动暨上海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
广大医务人员为保障2400多万上海市民的身体健康和上海的城市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均期望寿命从72.77岁提高到83.37岁,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三大健康指标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并居于全国领先,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打下扎实的健康基础。
本次五“十佳”评选从今年2月开始,历时半年多,尤其是6月5日起,100位五“十佳”候选人照片、事迹刊登在《文汇报》《上海大众卫生报》及“上海发布”平台上后,引发市民高度关注,共收到网络投票8045752票次。
根据专家投票和市民投票相结合的方式,最终产生张陈平、李海燕、李智平、何燕玲、庄佩珍等50名“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十佳护士”“上海市十佳医技工作者”“上海市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上海市十佳卫生后勤服务工作者”以及50名提名奖获得者。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和著名医学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原院长杨秉辉启动上海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会上,还推出了由中国医师协会监制,上海卫生计生委与上海电视台《人间世》摄制组联合制作的首个“中国医师节”宣传片,并举行新医师就职宣誓仪式。
上海市十佳医生
上海市十佳医生提名奖
上海市十佳护士
上海市十佳护士提名奖
上海市十佳医技工作者
上海市十佳医技工作者提名奖
上海市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
上海市十佳公共卫生工作者提名奖
上海市十佳卫生后勤服务工作者
上海市十佳卫生后勤服务工作者提名奖
五“十佳”优秀组织奖名单
1.静安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长宁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3.普陀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4.虹口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5.宝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6.嘉定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7.青浦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8.金山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9.奉贤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10.崇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1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1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1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14.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15.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16.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17.上海市同济医院
18.上海市肺科医院
19.上海市儿童医院
20.华东疗养院
21.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22.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
守护生命,他们风雨兼程!首个中国医师节前,让我们对医务人员说一声感谢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最美逆行者”,大灾当前总是挺身而出;他们是“城市的搬运工”,搬运着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生命;他们也是“攀登者”,夜以继日地攀登医学高峰。
他们是守护上海这座城市的20多万名医务工作者。
今天的“我心中的白衣天使——市民为五‘十佳’颁奖活动”暨上海首个“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上,六名优秀医务人员代表以一个个感人的“医路”片段,勾勒出上海医疗的高度、速度与温度。
上海医疗的高度:对标最高标准,惠及天下患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张陈平教授从医36年,完成手术13000多例,多为疑难手术,一台手术长达十几个小时,奋战到天明是常事。
这么辛苦为了什么?张陈平说起一个24年前的病例。
这是一个边陲山区的4岁女孩,下颌骨恶性肿瘤疯狂生长,生命垂危。张陈平为她进行了下颌骨扩大根治术,彻底切除了肿瘤,挽救了生命。但是,由于下颌骨广泛切除,造成咀嚼、语音及外貌等功能缺损,孩子不敢出门,不愿上学。年满18周岁时,张陈平应用下颌骨重建系列技术,为她进行了第二次修复术。
手术后,她判若两人,找回了自信,回归了社会。现在,她是两个健康男孩的妈妈,幸福地经营着一家杂货店。
医学的进步不正是为了让天底下的患者重绽笑颜!张陈平说,每每忆起这个病例,再看着门诊源源不断地患者,自己丝毫不敢懈怠,更不会轻言“苦累”,因为病人“在眼巴巴地盼着我们救命,我们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如今,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早已蜚声海内外,成为国际口腔颌面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亚太区颅颌面培训中心、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颌面头颈肿瘤培训中心,成批的海外学员来此受训。张陈平说,他们将始终对标最高标准,惠及千万患者。
与张陈平相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刘华晔在另一个生死场上“对标国际”。
▲华山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刘华晔
刘华晔1997年从上海医科大学护理本科毕业,进入华山医院,在最具挑战性的急诊岗位上一干就是近20年,最终挑起了急诊科总护士长的重任。急诊是一个分秒必争的场所,刘华晔不断推进急诊流程改造,以无声的力量确保“生命通道”的畅通。
不止于此,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5年尼泊尔地震……她一次次出现在救灾一线,建立起一个个飘着五星红旗的中国医疗救援点,获得国际专家的赞誉。“我骄傲,我是一名中国护士!”刘华晔说,这些年中国参与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救援,站在五星红旗下被称为中国护士时,她感觉无比骄傲,无比自豪。
▲刘华晔为患者测量血压
上海医疗的速度:救患者于生死之间,快些,再快些!
今年上半年,全国首档院前急救纪实片《紧急救护120》播出,不少市民由此了解了院前急救,也认识了白白净净的上海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吴昕。
吴昕已在院前急救岗位上坚守了15年,钻车底,爬脚手架……由于“身材优势”,很多同事钻不进的地方都成了他的“主场”。他是“岗位能手”,连续三年获上海市急救中心心肺复苏成功第一名。在120急救车上,他是医生,也是护士,很多时候还是“搬运工”,抬着体重是他两倍的病人、背着30斤的药箱,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尽管我是大上海的搬运工,但我搬运的恰恰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生命。”吴昕说,与生命赛跑,与死神竞速,他必须更快一点,更灵活一点,因为生命等不起。
▲120急救医生吴昕。
随着医改推进、医学技术发展,松江区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夏进东以另一种速度守护患者。
2010年,在松江区卫计委的支持下,松江区中心医院率先成立了全国首家区域影像诊断中心,为全区2家二乙医院、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服务。八年来,已有70多万人次患者在家门口共享了优质的医学影像诊断服务。在探索医学影像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他们又助推了区域临检中心、区域病理中心成立,“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这一助推远程医疗、分级诊疗的模式还被他们推广到西藏定日的医院,惠及边疆百姓。
今年4月,国务院对2017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的督查中,松江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的地区”,被点名表扬。这群“医生背后的医生”功不可没。
上海医疗的温度:用爱与真情为患者撑起一片天
医学不止有高精尖的技术。陈雯在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负责后勤保障和基建工作,五年前,怀着忐忑、好奇,她走进了这家医院,没想到看到的是一幕幕温情时刻:一辆饭车推来,80多名人高马大的患者像孩子般争先恐后,耳畔传来的是医务人员温柔的叮咛“不要抢,慢慢来,都有……”;每周的会客时间,无法回家的患者会得到病友塞来的一根香蕉、一块糕点;常年与他们相伴的医护人员会为稳定期的患者组织集体踏青,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医院的一幕幕温情片段之外,陈雯也感受着患者、家属的不易,总想着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曾几何时,医院的饭车没有加热设备,患者很可能吃不上热饭,陈雯就带领后勤团队研究琢磨,给饭车加配橡皮保温条,增加蒸汽加热装置,让普通饭车摇身变成了“保温饭车”。“哪怕是2016年上海迎来30年最冷的冬天,在零下9度的低温下,我们的患者也能吃上冒着热气的饭菜。”陈雯很自豪地说。
精神疾病患者因缺乏锻炼和药物作用,常伴有骨质疏松、营养不良等,陈雯又和工作人员开始动脑筋,他们制订了每周三次的免费牛奶计划,夏天免费供应西瓜汁、绿豆汤……长期住院患者的身体指标不断改善,脸上的气色也越来越好。
“蒸汽加热饭车”的成功改造,让陈雯体会到了后勤工作的价值,此后,她又带领后勤团队完成了医院无障碍厕所、定制版护栏床等一系列改造项目。新建住院综合楼时,她放弃了铁栏杆、防盗窗等选项,采用窗户限位器的设计,为精神病患者定下既明亮又安全的合理标准。
“也许有人会说,精神病患者没有正常的感觉,你付出的,他们并不能感受,但这重要吗?我希望能在上海这座有温度的城市里,在我们的医院里,至少能让这群特殊患者远离冰冷,为他们撑起一片充满温情的天空。”陈雯说。
与她一样,郭红也在自己的一方天地,守护一群她要守护的人。郭红是宝山区大场镇第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接种医生,她自创“多笑一笑,多摸一摸,多问一问,多夸一夸”的“四个一”工作法,尽可能让孩子们减少哭声,不怕打针。
▲郭红是宝山区大场镇第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预防接种医生。
他们中心位于宝山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集聚,白天他们在周边务工,傍晚才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家。此时,郭红和同事们的“摸漏”工作就开始了。每当看到外面悬挂有孩子的衣物,她就会和同事去敲门了解接种情况。
免疫接种工作细琐、并无惊天动地可言,郭红九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就做好一件事——守护着社区儿童的健康之门。2016年,全国“寻找最美接种医生”,郭红当选。
在上海,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名这样的医务人员,守护岁月静好,有他们的风雨兼程。
8月19日是首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对他们道一声感谢。
作者:唐闻佳 刘雪梅
图:袁婧、华山医院供图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