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前的武康大楼
整治后的武康大楼
上海是中国最早使用电灯的城市,1882年,中国第一批电线杆在外滩到虹口招商局码头一带矗立起来。然而随着各种通信杆、信号杆、路名牌杆的增多,一条条横亘在道路上空的架空线成了“黑色污染”,这些曾经记载着城市发展历程的“电线木头”更是成了城市治理的难点。
许多市民或许留意到,从去年3月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开始,整个上海经历了一场“城市家具”焕颜手术,预计在本月底,“城市家具”标准的中国化方案即将正式出炉。通过一年多“绣花”般的精细治理,眼下上海的城市面貌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以武康大楼、浦江饭店等为代表的地标建筑周边的“电线木头”“空中蜘蛛网”不仅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好看”了。而这背后,是一个关于数据美学的故事。
从“城市设施”到“城市家具”,改变的是理念,更是城市的温度
领衔“城市家具”焕颜工程全要素技术规定的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鲍诗度教授一直在各个场合呼吁:“城市家具不等于城市公共设施!”但“城市家具”这个概念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比较陌生。
鲍诗度介绍,“城市家具”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我国惯常用“城市设施”“公共设施”等词汇来表示。然而名称的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城市”理解的差别。在他看来,城市不止是一个工作生活的聚集地,而是属于每一位市民的大家庭,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及各类景观场所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视为“家具”,让城市建设带有感性温度和人文关怀,是实现城市整体环境建设和文化品质提升的必由路径。
目前,本市正在推进“夜上海”经济以及垃圾分类工程,“城市家具”的建设和管理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据悉,鲍诗度团队在设计改造时对路灯的高度以及设置地点进行了规划,还导入了现代、智能、环保等先进技术,在体现历史的同时,打造引领性时尚的示范道路。在垃圾分类方面,团队则建议设立太阳能智能压缩分类垃圾桶,这样可以将垃圾压缩至原来的五分之一体积,大大降低垃圾转运频率,消除清运当中的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在垃圾箱内设置传感器和物联网模块,当垃圾箱投满之后会自动连接物联网,通过网站可以实时反映出垃圾箱的状态。
“城市家具”的焕颜关键:数据决定美
在“城市家具”焕颜工程中,“数据决定美”是鲍诗度团队坚持的核心理念。“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但是漂不漂亮,人们还是有一定的审美标准,而在这种标准背后就是数据美学,比如颧面宽、颞面宽与下颌角宽的比例约为0.8:1:0.6。”鲍诗度这样说。
上海的地标建筑武康大楼是游客的热门“打卡点”。然而在过去,不管从哪个角度拍摄,都会有许多电线一起入镜。去年3月,作为中心城区第一条开工的架空线整治道路,武康路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开工。到了今天,武康大楼已经旧貌换新颜——根据大楼周边道路环境,改造设计采用了视距空间大而长的上下单臂型合杆,合杆的横杆件上端与下端比例关系符合二八黄金定律,并且无论是合杆的高低、粗细还是部件区域布置,都是以数据美学为依据。
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浦江饭店,也面临和武康大楼类似的尴尬:以黄浦路大明路路口为例,原先路口有信号灯杆、治安监控杆等各类杆件31根之多,大楼前的架空线犹如“蜘蛛网”,杂乱地分布在楼层上空。由于浦江饭店地处北外滩核心区域,紧邻苏州河、外白渡桥,饭店及其周边环境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道路环境提升是必然趋势。去年5月,浦江饭店周边黄浦、金山和大名路三条道路的合杆整治全面启动,历时半年,浦江饭店周边道路合杆整治基本完成——道路杆件由原先的31根变为6根,减杆率达到80%。
浦江饭店外的综合杆
鲍诗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进行杆体设计时,团队根据杆件设置的不同位置结合设施设备搭载的实际需求,进行“一杆一方案”的精细化设计。例如,在综合杆上放置包括了路名、地铁站、公共服务机构、景点、公共卫生间等 “干货”信息满满的复合型路牌。“在大名路-黄浦路路口的一根综合杆,仅有5块路牌,但信息多达22个。而且合杆采用分层、多角度、多色彩设计,让行人从不同方位都可以快速清晰地获取信息。”
不仅综合杆的比例遵循着数据美学的理念,布设在人行道时也要考虑公共设施带与路口人行道的关系。比如,人行道宽度大于3.3米,公共设施带的宽度(距侧石外边线)为1.5米;人行道宽度在2米与3.3米之间的,公共设施带的宽度(距侧石外边线)为0.8米;人行道宽度在2米以下的,则不设公共设施带。
“目前我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制定架空线入地和合杆整治工程的全要素技术规定,整个道路应该是一个大系统条件下的整治,应该含地上、地下、天上以及建筑界面,所以全要素、一体化肯定是发展方向。”鲍诗度表示,经过合杆整治后的浦江饭店周边环境焕然一新,在更加凸显饭店及其周围环境的气质和底蕴的同时,也为周围居民及来往人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为中国“城市家具”制定行业标准
在项目实践中,鲍诗度发现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各个环节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碎片化”现象,各部分之间很难真正形成相互联系与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在努力促成整个“城市家具”行业标准的制定。
那么,制定什么标准?标准化会不会使城市面貌失去了个性?鲍诗度的解释是:标准化追求的是规范执行的科学性,而非是强制性的艺术风格的统一,“比如要在上海的公交车站放一个垃圾箱,就要考虑上海的主体风向常年从海边来,那么垃圾桶就必须放在相应的下风口位置。”
据了解,早在十几年前,鲍诗度就敏锐把握到了众多设施建设背后的关键点——大环境系统,并有针对性地带领师生团队在国内外各城市考察调研,仅拍摄的环境、景观和公共艺术资料图片就超过20万张,搜集整理了海量文献资料,最后形成了《“城市家具”系统设计》等四本城市环境丛书。这些成果渐渐构建出环境艺术设计大环境系统框架:环境艺术系统设计就是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把建设项目中的规划、建筑、景观、环境设施、视觉传达、室内设计等专业进行统一的科学性的系统整合。
除了参与开展架空线落地、合杆整治、人行道养护、绿化彩化等工程,鲍诗度还带领东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参与了浦东新区等上海市各区城市环境精细化建设,并将经验推广到了连云港等长三角城市。与此同时,团队还编制了乡村垃圾、乡村公共厕所整治建设指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鲍诗度团队受中国标准化协会主编“城市家具”行业团体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进入公示阶段。记者从东华大学获悉最新消息,8月份中旬至下旬专家评审后,即将正式发布结果。鲍诗度希望这一“城市家具”标准的中国化方案,能够向更多城市、更多发展中国家推广。
作者:朱颖婕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