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杰出的科学家
美国人曾经形容他
“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
他就是钱学森
【被软禁五年无一日不在思念祖国】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身在美国的钱学森
开始筹划回国
当时,钱学森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喷气推进中心主任
图片:央视
为了回国
钱学森先后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
但美国军方并不想放钱学森回国
美国海军部副部长
丹尼尔·金贝尔甚至说
“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
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39岁
他被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非法拘留
开始长达5年的软禁生涯
图片:央视
在一封信中,他说:
“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图片:央视
44岁,他和家人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
启程回国
为了这一天,他争取了整整5年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不能搞?”】
1956年10月8日
钱学森回到祖国一周年的日子
这一天
由钱学森受命组建的
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55岁,
他作为试验总技术负责人亲眼见证了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
从此,中国的核导弹
终于具备了威慑与实战能力
由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
中国导弹、原子弹的研发
至少向前推进20年!
图片:央视
在1956年的一次发言中,钱学森曾这样说自己回国的心情和面对的主要任务
据当时的《人民日报》报道,他在发言中这样说:
我是一个技术科学工作者。在4个月前才能脱离了美国回到祖国。
我到处看到祖国在突飞猛进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迈进,这使我万分地兴奋。
但同时也想到许多尚未能摆脱美国政府无理阻挠的中国留学生,
我们必需更加努力,为取得他们的自由而斗争,使得他们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中来。
现在碰到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题目:“12年迎头赶上世界科学水平”,我更为这个伟大的任务所鼓舞。
说到我国的科学和技术,它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几十年,
如果不迎头赶上,即使党和政府给我们大力支持,再过几十年,大不了做到现在先进国家的水平,
而人家那时又比我们多走了几十年,所以到那时也还是落后了几十年。
这个道理很明白,因此,迎头赶上去的必要性,是谁都承认的。
图片:新华社
之后,在1981年,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撰文《重视科学文化 发展“第四产业”》:
什么叫科学文化?有的同志总把它看成是慢条斯理的、文绉绉的、“穿长衫”的朋友干的事。
这是一种旧概念,应该从根本上破一下。
前不久,有的同志提出了第三产业的概念,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
第三产业是服务行业和科学文化事业。
我想再进一步,提出第四产业,也就是把科学、文化、教育、卫生、出版等创造精神财富的行业同服务行业分开,单独出来。
这样,科学文化事业在整个现代社会里的地位就比较明确了。
第一、第二产业是生产制造业;第三产业是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包括能源和交通运输;而第四产业实际上是为生产作准备的,应当走在最前面。
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抓科学文化,就有可能落空。
过去,在我们的国家计划里,这一部分统称“科教文”,是一个大口袋,很多人把它看成是一种消费。
这种错误的概念一定要纠正。科学文化事业不是消费,而是生产,不同阶段的生产而已,所以称为“产业”。
产业就要实干,要象搞农业生产、工业生产那样来搞我们的科学文化。
晚年,他依然牵挂中国航天事业
在82岁高龄时,他在信中说到
“21世纪的中国人一定要在空天飞机上显一显身手,这是一件国家大事!”
2007年,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钱学森书信》。
钱老近半个世纪的书信经过征集、整理、编辑、加注释等,共选出写给1066人和单位的3331封书信,分十卷印出。
任钱老秘书超过20年的涂元季曾说,
钱老请辞各种头衔30余个
几十年来,钱老曾经请辞30余个各种称号头衔。
有出版社想聘钱老为中国市场出版公司顾问,但他回信说:“我对经济学只是个小学生,怎能滥竽充数,混迹于学术顾问委员会之中?”
他在退回聘书时,生怕别人不按他的意见办,所以将聘书中“钱学森”三个字用红笔划了个大“菖”。
即便对于有人在信中称他“导弹之父”或“航天之父”,他立即回信说,这么称呼他是不对的,不科学的。
导弹航天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不是一两个人能搞成功的。
2009年10月31日
钱学森逝世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在钱学森诞辰108周年之际
缅怀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航空知识》杂志曾梳理总结钱学森留给后世的启发,文末动情地说:
钱学森的伟大
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领域的专家
更在于他是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他的科技、路线、思维、理念
都让新中国受益无穷
在新中国百业待兴之际,
他历尽艰难,万里归国,
开创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攻坚克难研制两弹一星
在问到“中国人能否研制出导弹时”
他自信干脆地回答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
在他心中,国为重,家为轻
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他的话依然在我们的耳边回荡:
我的事业在中国,
我的成就在中国,
我的归宿在中国。
来源:综合自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航空知识等
编辑:张祯希
责任编辑:王磊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