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为当地出现环境空气监测数据造假事件,山西省临汾市市长一行人被生态环境部联合山西省政府进行约谈。经调查,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临汾市环保局原局长授意工作人员,通过堵塞采样头、向监测设备洒水等方式,对全市6个国控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施干扰近百次,导致监测数据53次严重失真。目前,16名涉案人员已被依法处理。这是继西安环境监测造假案之后,依法惩处的又一起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典型案件。
一年半前,因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临汾市政府曾被原环保部约谈。约谈后,临汾采取措施积极整改,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空气质量监测站上收之前数据存在水分等问题,2017年上半年临汾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污染物浓度出现了不降反升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临汾市环保局原局长铤而走险,打起了歪主意,有组织、有预谋地干扰监测数据,性质恶劣。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监测数据至关重要。准确、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在监测数据上动手脚,纵然一时得逞,终究是掩耳盗铃的把戏,绝不会持久。数据好看了,但环境质量没有真正变好,公众没有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这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失真、错误的数据,也会误导国家和地方的环境管理决策,贻误环境治理时机,进而延缓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今年上半年169个城市空气质量“大排名”中,监测数据不再“掺水”的临汾,位列倒数第一。实际上,临汾的空气污染问题长期较为严重,但此前存在的数据失真现象,使得很多相关工作耽误了,现在要打好蓝天保卫战,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在环境监测数据上动手脚不是“罚酒三杯”的小事,而是“零容忍”的犯罪行为,这样的认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临汾16名涉案人员对造假行为都没有正确认识,涉案的市环保局办公室原主任竟然认为干扰监测仅仅是违规,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实际上,他们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在新环保法以及两高关于环境犯罪的司法解释中,对“篡改、伪造监测数据”作出了明确规定,轻则惩处,重可入刑。一些地方存在领导干部不当干预生态环境监测活动的情况,对此要加大力度防范和惩治,对造假行为的源头一追到底。
面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现象,要善用“大数据”打击“假数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监测数据审核时发现,临汾市部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数据异常。根据问题线索,生态环境部开展飞行检查,调查清楚、证据确凿后,依法移交公安部。在签下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军令状后,有些进展落后的地方可能还会为了免受处罚、政绩好看,以身试法。今后,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督机制,远程监控与实地抽查相结合,采用飞行检查、例行检查、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同时,规范监测站点的设置和管理,责任到人,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全面、准确。
临汾市16名涉案人员被依法处理,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再度敲响警钟:对不真抓实干、搞“数字环保”的行为,发现一起就会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数据造假者、失职渎职者必将受到重罚,付出巨大代价。有关地区和部门应当汲取临汾、西安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教训,拿出硬措施,肯下大力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