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亚洲演艺之都切入全城观演模式”;明年,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将在上海举办。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是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战略任务之一。
根据世界文化名城论坛(WCCF)报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大批城市纷纷将文化作为城市发展政策的“黄金线”,即以文化贯穿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和全领域。纵观世界,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改造,到巴黎左岸艺术区更新,再到首尔汉江复兴计划……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城市滨水区正成为全球城市最耀眼的名片。刚刚结束公示的《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提出“发展为要、人民为本、生态为基、文化为魂”。这个理念顺应了国际潮流,也使人们对“将一江一河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滨水区”充满期待。
城市公共空间被誉为 “城市客厅”,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社会参与、艺术实践和文化表达的共享场所。纽约市第一个综合型的文化规划——《创造纽约 (CreateNYC)》(2017),就将公共空间文化建设明确为8大文化发展战略之一。笔者认为,这对上海打响城市文化品牌也不无借鉴意义。比如,依托蓬皮杜项目,依托星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西岸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及西岸音乐节、西岸艺博会、西岸艺场等文化活动,加快建设西岸文化走廊。比如,在全线贯通的两大滨水公共空间,增加城市景观艺术雕塑,引导街头艺人和涂鸦艺术等有序进入,使其更具文化活力。比如,打造更多具有文化品位的新型商业空间,被誉为“上海城市文化新名片”的思南公馆就是典型代表。比如,以艺术展览、表演活动、文化活动为主要形式,将地铁、车站和机场等交通场所转变成城市文化展示空间……
用璀璨的文化星光点亮上海“城市客厅”,一批影响力广泛的公共文化活动和高辨识度的公共文化新地标,将更好地诠释“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始终有温度的”全球城市建设理念。
作者:邓智团(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