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细胞研究》编辑部
■诞生于上海的《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实现从2到20的跨越,创下中国本土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历史新高,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亚太第一。同样出自上海学术出版阵营的《纳微快报》和《分子植物》影响因子双双突破12;《运动与健康科学》创刊八年即跻身世界体育学期刊第五;《光子学研究》在世界光学期刊中排名第十
文汇报资料图片
扎根上海深厚的创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创”科技期刊正通过跨越式发展,在世界一流学术出版阵营中崭露头角。
根据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CR),诞生于上海的《细胞研究》以20.507的影响因子,创下中国本土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历史新高,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亚太第一。同样出自上海学术出版阵营的《纳微快报》和《分子植物》影响因子双双突破12;《运动与健康科学》创刊八年即跻身世界体育学期刊第五;《光子学研究》在世界光学期刊中排名第十……
这一串亮丽的成绩单与迅速拉升的排名,折射出的是一个立足上海、背靠中国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与展示平台的“硬核”崛起,也是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生动实践,更是上海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软实力体现。
对标世界一流,打造与中国科技水平相称的高端科技期刊
用了15年时间,《细胞研究》的影响因子实现从2到20的跨越。15年前,李党生博士辞去美国《细胞》杂志编辑职务,应《细胞研究》主编裴钢院士之邀,出任该杂志的常务副主编。“我们有着同一个梦想:做出一本世界一流的中国学术期刊。”李党生说。
图片来源:《分子植物》编辑部
事实上,随着中国科技实力连续十多年的突飞猛进,“打造与中国科技发展水平相当的科技期刊”已成为一股不可抵挡的内生力量,激荡着中国科技期刊那一潭静滞多年的湖水。
2010年前后,《纳微快报》《分子植物》《运动与健康科学》等一批科技期刊纷纷在上海创刊。同样,“办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不约而同地被创刊团队写入了办刊目标。
“上海国际化、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底蕴,为孕育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丰沃土壤。”曾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崔晓峰博士,2012年回国担任《分子植物》常务副主编,他深切感受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对一流科技期刊培育的“生态效应”:上海高水平科研机构、一流高校云集,去年上海科研人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论文数量约占全国30%。
放眼全球,一座城市的科创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显现出对高端学术交流平台的迫切需求。一位科技出版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在上海,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国际话语权的需求意识都相当明确,而科技期刊正是争夺国际科技话语权、展现科创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发出中国声音,坚持科学优先厚植全球学术影响力
影响因子只是衡量一本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之一,最“硬核”的指标是它在科学家中的口碑,这才是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真正体现。立志于成为国际一流的上海科技期刊,瞄准“内容为王”锻造核心竞争力。高水平的专业编辑团队、知名学者云集的国际编委、一半以上的国际稿源,以及居高不下的拒稿率,都成为跻身原创学术期刊第一方阵的“标配”。
《运动与健康科学》是我国第一本英文体育学术期刊,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本同时被SCI和SSCI收录的期刊。为推动本领域学术发展,编辑部坚持通过大数据挖掘,掌握运动健康领域发展的前沿趋势。据上海体育学院期刊中心主任吴坚介绍,编辑部坚持对接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聚焦慢性疾病的运动干预、运动损伤与康复领域前沿成果,推动中国体育科学走向世界前列。
在李党生看来,科技期刊要真正实现学术引领,编辑部必须具备“眺望”学术发展的前瞻性眼光,展现出对学术成果判断的强大自信。
近年来,《细胞研究》上发表的“首创概念”类成果不断增长。2014年,清华大学教授俞立发现了一种新细胞器,但当时尚无功能性数据支撑,论文被国际顶级期刊拒稿。《细胞研究》认为这是一项原始创新,大胆予以刊发。五年后,作者拿出了功能性数据,证实了编辑部超前而卓越的学术眼光。如今,《细胞研究》已成为受国内外同行广泛认可的高端学术平台,在生命科学领域获得了相当的国际话语权,彰显出中国科技的文化自信。
坚持科学优先、科学家优先,“上海原创”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创办于2013年的《高功率激光科学与工程》于2015年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结果三年后,被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奖项目列为引用文献。从此,这本杂志成为世界高功率激光科学领域的一本“必读”期刊。近年来,由这家期刊举办的在线论坛、线下会议,也已成为全球该领域顶尖学者“打卡”必到的学术盛会。
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夯实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
科技期刊是科技创新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肩负着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使命。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了“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的要求。
目前,上海共有期刊630多种,其中科技期刊360多种。经过多年“借船出海”,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不少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如今,上海科技期刊已开始探索集约化、体系化的发展之路,将“造船出海”作为长期发展目标,由此不断夯实上海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作为国内第一批转制为企业的科技期刊出版机构,中国激光杂志社历经十多年市场化摸爬滚打,已在光学领域创办一系列中英文学术期刊,在世界光学领域排名第三。2005年起,杂志社牵头组建中国光学期刊联盟,并自主建设中国光学期刊网。“在上海这个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我们有自信、也有这个胸襟来做联盟牵头人。”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杨蕾说,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科协等各类政策支持和基金资助下,一系列“造船出海”计划正有序推进。“造船出海”意味着中国出版方将保有论文的完整知识产权,科研数据也将完整保留在期刊编辑部,这对国家科技数据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同样体现在编辑队伍的专业性上。据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介绍,学校始终坚持一流专家办一流期刊。由老校长钱伟长于1980年创立的《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是国内最早被SCI和EI收录的应用数学和力学类期刊,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刊,也是中国大陆应用数学类SCI影响因子最高且唯一进入Q1区的应用数学期刊。
今年,上海交通大学更是将期刊发展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进行讨论。上海交大期刊中心副主任蔡云泽透露,学校正在完善职称晋升体系,以鼓励更多优秀科学家投入期刊编辑工作:“我们坚信,唯有一流人才才能办出一流期刊。”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