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截止今日(9日)零点,电影《长津湖》票房已达36亿,创下28项中国影史纪录。长假期间,这部电影唤起了国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也形成少有的代际间共情。而有关长津湖战役的历史背景,自媒体和官微文稿也日益增多,角度多样。
经讲堂嘉宾上海社科院资深研究员、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推荐,讲堂君整编湘潭大学政治学专业2013届硕士研究生论文《长津湖战役研究》,撰写者为梅世昌。此文撰写在八年前,尚无电影《长津湖》,在文献使用和观察角度上给人以一定启发。
【正文摘编】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 13000余人,成功将东北部战线推进到元山地区,收复了朝鲜东北部大片区域,彻底扭转了朝鲜东北部战局,配合西线部分组成的第二次战役,一举扭转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不利的战略态势。
长津湖战役后,美陆战一师再没有担任过一线作战部队
长津湖战役之后,美陆战一师因在战役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战斗伤亡4000多人,非战斗减员7300多人,减员总数几乎达到全师总人数的二分之一),从此之后再也没有担任过“联合国军”在第一线的作战部队,其大部分时间都在三八线以南地区“围剿”北朝鲜渗透到三八线以南的游击队以及破坏人员。
第9兵团后参加第四第五次战役,1952年10月辗转回国
经过长津湖战役之后,志愿军第9兵团基本上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大部分区域,扭转了整个朝鲜战争的局势
而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也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减员总数达到第9兵团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毛泽东提议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在当前作战完全结束后整个开回东北,补充新兵,休整两个月至三个月,然后再开朝鲜作战”,但是宋时轮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让第9兵团留在朝鲜咸兴地区进行休整, 第9兵团26军经过短暂休整之后参加了第四次战役当中的议政府铁原地区的阻击战,成功阻击“联合国军”军长达38天,为第四次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到第五次战役开始之前,20、27两个军已经恢复了整体战斗力,第9兵团成建制投入到东线的反击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当中,第9兵团始终坚持在朝鲜东海岸负责警戒任务,并且挫败了美军在朝鲜东海岸登陆的企图。1952年,中共中央调整抗美援朝的兵力使用政策,令国内部队轮番入朝作战,到1952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顺利完成任务,辗转回国。
长津湖战役到底有没有打的必要?
长津湖战役结束后,美方的观点影响了国内少部分战史学家,他们认为若能将9兵团投入到西线,那么战果会更大,投入东线作战实在没有必要。实际上,以公开出版的著作以及文献资料来详细分析,这场战役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军事上的必要性
除了长津湖地区的地形有利于志愿军将“联合国军”各个歼灭,美军的战略意图迫使志愿军有必要发动长津湖战役。
*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计划,部署东西两线共19.27万部队
1950年11月7日,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发动了“圣诞节攻势”准备完成对中朝联军的合围,解除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的武装,会师鸭绿江,结束朝鲜战争
1950年11月7日,第一次战役结束后才2天,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发动了“圣诞节攻势”。按照“联合国军”在东京司令部的计划,在第10军(辖陆战一师、步兵七师)“抢占一个实施包围的战略要点,将敌占区北部分割成两段”后,第8集团军准备完成一次“大规模的压缩包围”,并“合上老虎钳”,完成对中朝联军的合围,解除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的武装,会师鸭绿江,结束朝鲜战争。
为此,东线“联合国军”10月底至11月初已经在兴南、 元山两个港口陆续登陆,按照计划将途径长津湖地区,由下碣隅里(位于长津湖南部)兵分两路,一路向西翻越狼林山到达熙川,与负责掩护第8集团军的右翼南朝鲜部队会师并向江界推进,另一路则是“配合英军部队向西北进攻,切断满铺镇、江界、熙川三个地方的公路补给线”。西线“联合国军”由新安州出发,兵分三路分别向新义州(临近丹东,位于朝鲜境内,中朝边境重要城市)、楚山(中朝边境城市, 位于朝鲜境内)以及江界推进。东西两线“联合国军”合计有192700人,另外,东西两线的联合国军还能得到美国海军航空兵部队强有力的空中支援以及后勤保障。
*毛泽东认为东线及时各个击破,对东北战线和西线均有好处
11月初,毛泽东就已经预料到“东面伪首、伪三及美七师共三个师由咸兴向北的进攻可能性极大”,相对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来说,第13 兵团主力部队(38、39、40、50、66军)均部署在西线,负责东线防御的只有志愿军第42军,而且42军所属的一个师还被调往了西线,力量不足,很难阻挡住联合国军在东线8万多人的进攻,放弃东线作战意味着联合国军将在朝鲜东北部地区稳住战线,并且随时可以翻越狼林山,从侧后方威胁西线志愿军以及朝鲜临时首都江界的安全,因此放弃东线对志愿军日后的军事战略布局十分不利。
所以毛泽东不得不慎重考虑,一方面要考虑对战略全局的把握,避免志愿军在西线出现腹背受敌的情况,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调集精锐部队趁敌人立足未稳,抓住机会歼灭(东线“联合国军”主力部队分兵冒进,各部队必经之路都有较长的一段山路,首尾不能照应,有利于志愿军抓住敌人弱点实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最后决定“争取在元山、顺川铁路线以北区域创造一个战场,在该区域消耗敌人的兵力,把问题摆在元山、 平壤的正面”,打开东北部战线,“对长期作战方为有利”。
经过长津湖战役之后,志愿军第9兵团基本上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大部分区域,扭转了整个朝鲜战争的局势,同时,配合西线作战的志愿军第13兵团38、39、40、42军将整个战线推进到了平壤——元山一线, 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势。因此,从军事战略上看,发动长津湖战役相对于志愿军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政治上的必要性
王牌部队是一支军队的精神支柱,在历次战争中,围歼王牌部队都能在政治上震慑敌人嚣张的气焰,心里上产生极大地影响,并且从某种意义上也能够动摇敌对势力的信心。
*陆战一师和美国步兵第七师都是世界战功卓著部队
世界上最强大的陆战一师是美军的精锐部队,在二战时期参与过硫磺岛、瓜岛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功卓越,装备精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师级作战单位
世界上最强大的陆战一师是美军的精锐部队,组建于1941年,其前身可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陆战第七连。陆战一师在二战时期参与过硫磺岛、瓜岛等一系列著名战役,战功卓越,装备精良,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师级作战单位。
美国步兵第七师也是美军当中一支著名的老牌部队,战斗力十分强劲,装备精良,其所辖第 31 团级作战单位曾在干涉苏俄革命时立下了过战功,被美国第26任总统威尔逊亲自授予“北极熊”的称号,也就是说,围歼这两支部队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震慑敌军,重挫其士气。
*麦克阿瑟司令部事先发布进攻声明,好像已胜券在握
早在第一次战役之前,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几乎“整个部队都不愿意重视中国人的威胁,甚至连那些军衔不高的人也是如此”。除了麦克阿瑟将军,华盛顿的美国政要也认为战争快要胜利结束了,“开始大谈战后如何与中国人谈判,在边界设立中立区的问题了”。不仅如此,1950 年11月23日,在前线的联合国军各个部队都为士兵们准备了火鸡,包括在长津湖地区的陆战一师以及步兵七师,“感觉大家好像已经忘掉了一个月前那场惨败带来的伤痛;而感恩节的晚餐也让联合国军的士兵们陷入更深的乡愁。”因此,发动一场战役不仅能够沉重打击美军嚣张气焰,更能够从根本上重挫其士气,振奋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综上所述,在整个长津湖战役之前,美国方面的政治态度十分乐观,这一次战役与仁川登陆最大不同的地方是,“麦克阿瑟的联合国军司令部这次事先发布了进攻声明,好像已经胜券在握了”,因而从政治角度来看,有必要发动一场战役来打击整个联合国军嚣张的气焰,从而赢得主动权。
志愿军为什么没能全歼美陆战一师?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9兵团虽然将美陆战一师分割包围使其首尾不能照应,但是陆战一师在遭受重大打击情况下(伤亡 4400多人,非战斗减员7000多人),逃离了长津湖地区。战后,美国军方给陆战一师颁发的勋章数量属历史之最,并且陆战一师本身也认为自己并不是撤退,而是换了一个方向“进攻”,宣称给第9兵团造成重大减员。那么第9兵团在兵力对比占优的情况下为何没有全歼陆战一师?
(一)客观原因
*第9兵团士兵多来自温带,该年又遭百年不遇寒潮,人和武器多被冻伤
长津湖地区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C,该年寒潮百年未遇,降至零下40°C,不论是人还是武器装备,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影响
长津湖地区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C,这样的气温条件下,不论是人还是武器装备,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影响。第9兵团大部分官兵都是生活在华东温带地区,全国解放后在福建沿海地区进行训练,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在经过东北的时候,第9兵团的军列也没有长时间停留,而是直接开往了朝鲜江界,导致大部分人没有领到御寒所需要的大衣、棉鞋以及棉帽.意料之外的是1950年11月,长津湖地区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寒潮,部分地区气温下降到了接近零下40°C。第9兵团冻伤高达30732人,其中二、三、四度冻伤占冻伤人数的77.9%(二度冻伤的人员战斗力受到一定影响,三、四度冻伤的人员基本失去战斗力)。而美军陆战一师的各项御寒措施是充分到位的,步兵配有鸭绒睡袋,武器装备有防寒配件,战斗人员穿有防寒服,但依旧有7000多人被冻伤。
另外,第9兵团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抗战时期缴获的日式装备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已淘汰的美式装备,对极寒天气的适应性是很差的。使用的手榴弹也是江南地区所制造,无法适应极寒天气,部分手榴弹也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导致导火索无法点燃。
*武器、通信、后勤、医疗保障的硬实力对比悬殊,尤其第9兵团无航空力量
第9兵团装备的主要是轻型野战炮、步兵炮和迫击炮,绝大部分火炮口径不超过100毫米,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均不及美陆战一师装备的火炮
硬实力主要指的是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战场通信、后勤保障、医疗保障等,长津湖战役中,第9兵团的硬实力与美军陆战一师对比十分悬殊。
陆战一师是由三个陆战团为骨干,再加上若干师直属部队而组成的战役集团,全师编制人数超过25000余人,有充足的运输车辆,其装备在美军当中最为精良,每一个陆战团都配备有24门火炮以及5辆坦克。除此之外,还配有一个拥有72门重型火炮的炮兵团,以及一个由70辆坦克组成的坦克营,此外陆战一师还能得到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密切的空中支援,该联队通常编制为3个中队(72架飞机),最多时达7个中队(约150架飞机),并且第一航空队还派出老资格飞行军官作为前进航空火力控制人员随地面部队行动,随时为空中作战飞机引导攻击目标。
而包围陆战一师的第9兵团的武器装备,虽然与解放军其他部队相比属于十分精良,但是与陆战一师对比仍处于绝对劣势。据统计,第9兵团装备的主要是轻型野战炮、步兵炮和迫击炮,绝大部分火炮口径不超过100毫米,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均不及美陆战一师装备的火炮。志愿军第9兵团既没有任何装甲车辆,也没有任何空中支援,仅有的1000辆保障后勤支援的载重汽车也在美军的空袭中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
从双方战场通信能力上看,陆战一师将通信使用的电台装配到了排一级的战斗单位,各级战斗单位之间的联系均有步话机,因此对于战场形势的把握十分准确。
而第9兵团因设备不足只有团级以上作战单位才配备有电台, 营、连、排一级相互之间传递信息则是通过吹号、吹哨、通信兵传令来进行,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役局势很难做到充分且准确的把握,部分部队在行军过程中发生迷路的现象。从后勤保障上看,第9兵团的后勤保障条件完全不如陆战一师。从医疗保障上看,第9兵团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伤员在前线进行简单处理后只能通过人扛马拉的形式走十几公里山路转送到后方基地, 长时间的转运很难保证志愿军伤员不受到二次伤害,加上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这对伤员后送是巨大的威胁。而陆战一师还配备有直升机运送伤员。
长津湖战役前,志愿军战士的动员会,斗志昂扬
(二)主观原因
*第9兵团对美军兵力部署不明,导致分散使用兵力
在长津湖战役打响之前,第9兵团情报收集并不是很充足,关于美军在长津湖各个地区的火力、兵力配属情况大都不是特别明朗。发动总攻之前,并没有得到细致的敌军编制、装备及其历史沿革和动态的情况。“宋时轮、陶勇及詹大南和基层指挥员朱文斌等人当时并不知道如此详细的兵力部署,在第9兵团中甚至很多军、师一级的首长都不知道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少将的全名,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麦克阿瑟到底是何许人也。”
战役开始后,虽然第9兵团将陆战一师大部以及美七师一部分割包围在了四个地方。但由于情报不准所导致的兵力部署上的失误以及志愿军火力贫弱的原因,第9兵团最终未能全歼包围圈内的美军。
*第9兵团第26军投入战斗过晚错失全歼陆战一师战机
第9兵团是由20、26、27三个军组成,27军负责正面强攻,20军负责迂回穿插,26军则作为预备队,时时刻刻准备随局势发展投入战斗,但是战斗一直持续到到1950年12月8日,26军仍然没有抵达战场,此时的陆战一师已经是筋疲力尽的状态,等到该师通过了重新架设好的水门桥之后,26军才赶到前线,无奈已晚,通过水门桥的陆战一师与前来接应的美步兵三师汇合,一同逃向兴南港,而26军没能及时赶到长津湖地区展开攻势,从而错失了全歼陆战一师的战机。
长津湖战役胜负之辩
毛泽东评价:“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
有部分学者单纯从战术角度出发,认为长津湖战役“双方应当是打成平手”。这样的评价与毛泽东对于长津湖战役的评价“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有一定出入。客观上看,陆战一师是败退,而第9兵团除了未能围歼陆战一师外,其余各项战略目标(保障西线侧后方安全以及将战线推进到元山一线)均达成,毛泽东对于长津湖战役的评价是中肯的。
*军事上:9兵团取得最终胜利,让我最高领导正确评估美军实力
从军事方面来看,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9兵团在东线长津湖地区的作战,有力的配合了西线志愿军在清川江一线的反攻,将整个战线由朝鲜北部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挫败了麦克阿瑟从东线合围志愿军以及朝鲜人民军的企图,保障了西线志愿军后方的安全,为志愿军粉碎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赢得入朝第二次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长津湖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再未踏足朝鲜东北部地区,这就彻底解除了“联合国军”对朝鲜临时首都江界的威胁。因此,长津湖战役应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此外,长津湖战役也让中国领导人对美军的战斗力有了正确的评判。长津湖战役让毛泽东从一定程度上逐步认识到美军火力极其强大,“现时还有颇强的战斗意志和自信心”,志愿军一次性包围美军一个整师、 甚至一个团都难以歼灭。因此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分析历次战役的胜负得失,指示彭德怀“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这就为志愿军后续的作战,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
当然,长津湖战役也给志愿军此后一段时间的作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不是第9兵团缺席,志愿军在随后的第三次战役中,必将取得更大的战果。
*政治上:动摇了美国对朝鲜战争前景,迫使考虑停火谈判事宜
长津湖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美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志愿军在东线发动的长津湖战役与在西线清川江一带发动的反攻极大地动摇了美国人对朝鲜战争前途的信心。长津湖战役结束后的 1950年12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召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马歇尔以及参谋长布雷德利,一同讨论“我们能否在那里(朝鲜) 守住我们的阵地,如果我们守不住应该怎么办”?虽然三人最终决定美国要继续留在朝鲜,但是从他们讨论的议题中不难看出,美国决策层对朝鲜战争前途的信心,在第二次战役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挫。
另外,由东线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的反攻和西线志愿军在清川江一带的反攻所共同组成的入朝第二次战役,在很大程度上迫使“联合国军”考虑停火谈判事宜。美国总统杜鲁门在长津湖战役期间就表示:“停火是可以接受的,但条件必须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南朝鲜或台湾,或使中国在联合国取得席位”,尽管杜鲁门的态度依旧强硬,但是面对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的猛烈攻势,他已经不得不开始考虑停火谈判的问题了。由此可见,长津湖之战作为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基本实现了其政治价值,即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高层对朝鲜战争的前途感到信心不足。这样,志愿军通过军事上的胜利,为中朝方面赢得了重要的政治收益,从而实现了军事、政治两个层面上的双赢。
(李念整编加小标题,原文约2万字,转载标题为“电影《长津湖》没有呈现的长津湖惨烈始末”,刘晓晨亦有贡献)
作者:梅世昌
编辑:钱亦琛 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综合《国际法务》微信公众号、淘票票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