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明天在北京开幕。今天起,本报推出由特派记者撰写的专题系列报道,聚焦上海和全国文艺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考。
■本报记者 许旸
日前,刚从皖南地区返沪的作家王小鹰,透着掩不住的激动告诉记者:“我去探访新四军军部,实地感受当年母亲和战友们战斗生活过的大礼堂、训练场,妈妈7本回忆录笔记中的场景,仿佛在眼前复活了。”为了创作革命历史题材新长篇小说,王小鹰多次走访苏北盐阜区、皖南一带,寻访抗战遗址遗迹,以当代人的眼光回望父辈的信仰。
扎根生活汲取养分、深入挖掘历史题材资源,成了不少上海作家的创作习惯与自觉担当。评论界注意到,近年来,一批上海作家的现实题材作品接连问世,数量质量都呈上升趋势。作品更接地气,贴近生活和时代,记述了中国故事的精神、价值与分量,艺术表现手法创新多元。将浓厚生活气息与鲜明时代精神融汇笔下,上海正努力催生更多触及灵魂的现实题材力作。
鼓励作家“沉”下去,记录时代进步风貌
近几年,上海作家协会陆续在申城多地打造现实题材创作基地,让作家们深入改革发展前沿领域体验生活,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酝酿了一批新作。刘弘的长篇报告文学 《洋山港 盛东人》
讲述洋山港从灯火稀疏小渔村蜕变成岸吊林立的国际集装箱大港;程小莹的《在援疆的高速公路上》 生动刻画了一批上海援疆干部的风采;薛舒 《远去的人》 聚焦老龄化社会银发族;徐策“上海霓虹三部曲”第二部 《魔都》 续写了苏州河畔的人情冷暖;青年作家王萌萌采访多名上海创业巾帼,塑造“张江创业女性”群像。读者看到,在这一部部作品的后面,是作家潜入基层,与劳动者同行的影子。滕肖澜的长篇 《乘风》以自己多年在浦东机场工作经历为素材,书写两代“机场人”的逐梦人生。
滕肖澜说,现在手头在写上海金融题材的长篇,“上海不仅仅是直升机航拍下的不夜城,我希望在作品中也传递出一座城市有烟火气息的家常一面。”采访中,多名作家不约而同地谈到,身处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时代,创作需与时代同行共振。沉潜到社会深处,向生活学习,是文学创作者的大众情怀与自觉担当。
不固步自封,开拓创新表达
近年来,沪上作家的创作与文学杂志刊发的作品在全国大奖中屡有斩获。金宇澄的长篇小说 《繁花》 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茅盾文学奖;滕肖澜、程德培、张新颖等作家、评论家摘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任溶溶、张洁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文学杂志 《收获》 上首发的 《黄雀记》 《隐身衣》 等多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有评论家谈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涌现,离不开作家在文学题材、形式和手法上的创新表达。
上海作家大胆挑战自我,是实现创作新突破的基础。著名作家王安忆继 《天香》 后,推出长篇新作 《匿名》,超出以往纯写实勾勒,蕴含对人类文明进化的深邃思考,思辨意味十足,被圈内评价“对小说所能爆发的能量展开了先锋冒险”;著名作家孙颙创作的既有现实主义特点又不乏启蒙叙事的长篇 《缥缈的峰》,颇受读者好评;以评论家身份闻名的吴亮最近创作了长篇小说 《朝霞》,引发广泛的关注。有评论家指出,正是作家们的一次次自我突破,才使文学创作样貌有了多元而深刻的呈现。
孵化培育新生力量,文学品牌活动洋溢书香
多年耕耘后,上海初步形成了创作门类均衡、创作势头活跃、风格类型多元的百人青年作家方阵,多名颇具潜力的90后写作者崭露头角。这一现象引起全国文坛尤其是评论界的关注:无论是 《萌芽》 及新概念大赛对青春文学的助推,还是《收获》《上海文学》每年推出年轻作家专辑专号,都力推精品,提携新人,对文学新生力量培育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华语文学网”承办的首届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更是将线上作品发布和线下出版、新人孵化紧密联动了起来。
文学也是不同母语作家共通的护照。“上海写作计划”自2008年起累计接纳了37个国家近60名作家来沪生活写作,而这一活动,也实实在在地促成了中国文学与国际文坛的互动:赵丽宏的诗歌散文集、陈村的小说分别在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出版发行;孙甘露、路内等作家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上海作家积极“走出去”,一批佳作插上不同语种的翅膀,飞往全球。
作为上海书展的重要品牌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连续举办6届,文学周已成为中国作家对话世界作家的现象级活动。为了将文学周营造的氛围常态化,思南读书会应运而生,为全民阅读注入新的活力,近3年邀请300多位中外作家和学者举办了近160期主题讲座和朗读会,文学的美妙惠及更多市民读者,浓郁书香满溢城市。